國際攝影名人黃國士 紀錄台灣生態之美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法生彰化報導)為了拍攝一張有內涵、有感情的作品,生態攝影家黃國士,時常帶著偽裝帳,在彰濱沿海、福寶溼地、漢寶鷺鷥林整日守候;為了拍攝昆蟲羽化破繭的瞬間,他更可以廢寢忘食,苦守整晚。

黃國士,民國44年(1955)生於彰化縣溪湖鎮。現任溪湖社區大學攝影班講師,並曾任彰化縣攝影學會影展主席等。

為何和攝影結下不解之緣?黃國士回憶起2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他於民國71年(1981),和妻子到墾丁度蜜月時,因首次使用Nikon FM2單眼相機,不諳操作方式,覺得十分尷尬。之後便下定決心學好攝影,報名救國團社教館攝影初級班,從基礎學起。

他猶記得第一次戶外實習拍照,在賴要三老師帶領下,到員林百菓山拍攝昆蟲生態,在Micro近攝鏡頭裡,尖頭蚱蜢、蜘蛛、蝗蟲的微觀形象,震撼了他的心,自此踏入攝影天地,開始追著昆蟲跑。

1986年,黃國士首次參加「第10屆台北國際攝影沙龍」自然組,提出4張作品,就入選3張。初次比賽即獲得鼓舞。隔年「中華民國第25屆國際影展」,獲頒最佳自然生態「自然組」首獎。

2001年,他從中華電信專員退休後,密集投稿國際沙龍,獲得諸多獎項與榮銜。

黃國士曾獲美國攝影學會國際沙龍比賽全年度全世界金銀銅牌獎作品複賽:自然幻燈片組唯一獎項「2006最優自然金牌獎」,這是台灣第一位獲此殊榮者。更獲美國攝影學會2006年攝影名人排行榜:自然組海外首十傑之第五傑;2007年又蟬聯世界十傑之第六名等大獎。


(大紀元)


(大紀元)

他為了能拍出更好的作品,同時向眾人揭露昆蟲之美,總是趁著假日跑遍全台。而為了拍攝昆蟲羽化破繭的瞬間,他可以廢寢忘食,苦守整晚。

為了拍攝鳥類生態,他更時常帶著偽裝帳,在彰濱沿海、福寶溼地、漢寶鷺鷥林等整日守候,為的就是一張有內涵、有感情的作品。


(大紀元)

彰化縣文化局即日起至9月20日止,辦理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48棒「自然生態忙碌的一天–黃國士攝影展」。展出作品72件,並於9月5日(六)上午10時,辦理開幕式,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本次展出作品,都是黃國士在台灣本島所拍攝,希望藉此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生態之美,進而愛惜、守護我們所處的美麗寶島-台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近日,一群乘船在哥斯達黎加旅遊的遊客遭遇驚魂一刻:一條鱷魚張開血盆大口、躍出水面,一名德國女遊客和鱷魚近在咫尺,險些命喪鱷魚之口。而這一切都被另外一條船上的一名加拿大遊客用相機抓拍下來。
  • 對許多羈旅於外的人來說,月亮的陰晴圓缺是一種歲時的記憶,亦可說是內心底層的家鄉
  • 淹沒的時光裏,仍有綣綣的餘溫,有些事縱使不完美,卻仍會於腦海流連徘徊,如同是漆夜原野中的那抹幽光…
  • 北美千島湖(Lake of the 1000 Islands)跨越在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聖勞倫斯河(Saint Lawrence River)上,並與安大略湖(Lake Ontario)的東北角相連在一起,它確切的名字叫Archipelago(群島意思),此詞來自希臘愛琴海,印第安語「Manatoana」。北美人習慣稱呼這一地方為千島湖,其全長為80公里,屬於加拿大的島嶼均分佈安大略省的境內,屬於美國的島嶼則分佈在紐約州的邊境內,總共有1,793座島嶼。有的島大約100平方米只能修建一棟房子,最小的只是露出水面的岩石,一些遷徙水禽在此棲息。千島湖碧波粼粼,島上灌木叢生片片蔥蘢,點綴一泓澄湖已成為北美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旅遊渡假。在綠水盪舟真令人心曠神怡。碧波之上浮漂簇簇綠洲形成了水上經典的花園。
  • 由黃山,路過南塘的途中,瞥然出現一位漁夫,頭戴斗笠,手持桿狀工具,浸在清澈的河水中,獵取甲魚,遠處岸邊樹狀行程的倒影,加上捉鱉擊起的漣漪,真的增加不少畫面的可看性。
  • 「瞬間即是永恆,記憶永遠留存」台美攝影協會夏季攝影展日前在洛僑中心舉行,55幅40多位大師作品,將瞬間的美好永遠留存。
  • 一位海洋攝影師日前在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東北地島偶然拍攝到冰棚融化形成的天然雕塑——一張類似痛苦哭泣的臉。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