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评:奥斯卡奖和中国新年联欢晚会之比较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3月24日讯】美国电视颁奖仪式多,中国电视文艺晚会多。

新快报24日报导,美国艺人喜欢给自己发奖,除了影响较大的奥斯卡(电影)、艾美(电视)、葛莱美(唱片)、托尼(戏剧),还有各种门类的奖项,如MTV奖评选电影里的惊险追车镜头,精彩接吻镜头等。奥斯卡之前有预测奥斯卡的金球奖;有录像出租连锁店Blockbuster主办的同名电影奖,评选史泰龙、施瓦辛格之类出租率高的动作片。音乐方面的奖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有乡村音乐奖,有名叫“灵骚列车”的黑人音乐奖,有名叫“美国音乐奖”的流行音乐奖,后者是专供葛莱美评委不屑一顾的超级走红歌星(如玛丽亚.凯莉等)寻找自我安慰的去处。

中国电视晚会堪称世界晚会之最。光是三月份,还要加上三八以妇女为主题的晚会,三一五以消费者为保护对象的晚会,几乎每个节日都有晚会。我敢打赌,随意打开电视机,十有八九会看到某个歌星在假唱──某天王走音走调那年是例外。

其实,美国以前也曾流行电视晚会,那是五六十年代的事了。美国的电视晚会之王叫艾德.萨立文,早已退休了,而且已经死了。

从美国的奥斯卡发奖仪式和我国的中国新年联欢晚会这两个超级节目,我们可以找出两个电视大国之两种电视节目形式的许多共同特点:

第一,面孔老,面孔多。美国的颁奖节目开始时,播音员用一种极夸张的声调,把当晚出场的明星按字母顺序罗列一遍,这个过程可以长达几分钟,若用来卖广告可以发一笔小财。用众多歌星合作唱一首歌(我若用“合唱”一词,音乐学院的老师一定站起来发驳)也许是老美发明的,但将它发扬光大变为优秀传统,却是我国中国新年晚会的功劳。现在是十个歌星唱一首歌,一人一句;以后可以尝试一人唱一个字,以便全国所有的歌星都有机会向全国所有的人民拜年。为了让更多的小明星登上奥斯卡奖台,我们建议以后十个明星发一个奖,每人说半句话,两个颁奖明星合念一个提名者名字,让那些落选者也享受一番“前呼后拥”的气派。

第二,经验证明,晚会和颁奖都不是展现才艺的好方法,更不是推出新人的场合,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向世人展示这些明星都还活着,并且处于“应聘状态”(ready for hire)。丑闻缠身的明星一般不会利用这种场合“洗心革面”或“争取还我清白”;至于那些因年龄而再也找不到工作的老明星,他们上场时司仪通常会介绍成“好莱坞传奇人物”(a Hollywood legend)。

第三,奥斯卡和中国新年晚会两种节目的制作人都有好大喜功的性格,除了台上使用排山倒海的人海战术,对观众也是如此。无论老人小孩,什么观众都想一把抓,因此在节目的编排上油盐酱醋什么都有一点。结果当然是四川人抱怨不够辣,广东人说太咸了。但奥斯卡一向信奉有歌有舞有笑料有庄重的包罗政策,直到近年才放弃开场的大歌舞。

第四,两个仪式都能吸引所有的明星“献艺”,但请他们上台却无需支付演出费用。奥斯卡小金人的造价才几百美元,还不够出席者的化妆费用;上中国新年晚会明星必须放弃宝贵的走穴时间,名气有限的还需要破财打通门路,而且牺牲大年三十跟家人团聚的时光。

第五,开场前都有万众翘首期待,落幕后都遭到万人唾骂。自我祝贺的假喜庆气氛是两者的共性,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或审查确保整台节目没有丝毫艺术棱角。中国新年晚会从头到尾穿插着没有诚意的恭贺新禧,并充满了模式化的兴奋和指挥有序的掌声,虽然节目的自由度要比奥斯卡大得多,但大多是不好笑的笑话和谁也记不住的旋律;奥斯卡则充斥着乏味的得奖感谢,只有偶尔有一两个得奖人失态,为大家提供一场真实的好戏。

第六,从内容到形式,两个节目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从视觉上看,尽管演播大厅扩了又扩,中国新年晚会的镜头里除了红灯笼还是红灯笼;奥斯卡虽在普通剧院举行,但演区的分布和布景的不断翻新使得电视观众有一种场景层出不穷的幻觉。奥斯卡的切换手法和画面构图也比较讲究,有很多让人想像的留白处。

中国新年晚会是“土气”的俗,像是一个刚从陕北农村到大上海的女孩,恨不得眼前的花衣服一股脑儿全穿在身上。奥斯卡好歹有范思哲式的时装指导,它那“洋气”的俗毕竟貌似有品味。两者皆是办也被人骂、不办也被人骂的超级综艺节目,既然人家可以象征性地评选外国作品、使用外语颁奖,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某些方面洋为中用呢?(周黎明)


相关文章

 

相关新闻
打造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要花大笔钞票
齐秦称卧虎藏龙音乐若采用中式摇滚也不错
美知名影评人看好《毒品网络》和《卧虎藏龙》
《卧》和《角斗士》涉嫌拉选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