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互联网:三年消陨 搜狐神话

标签:

搜狐在北京华彬大厦为自己的三周岁生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酒会。在此前一天,搜狐总裁张朝阳还在纽约游说华尔街不要放弃中国概念。在此前一周,搜狐在纳斯达克的股价跌至1.03美元,摘牌威胁已不仅仅是一种担心。在此前两周,搜狐第四季度财务报告证明,它在去年第四季度的亏损较上一季度增长了74%,达到470万美元,搜狐不得不考虑新的裁员计划。

据《中国经营报》报导,3年前的这一天,随着一则“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的广告的出现,一个名叫“搜狐”的中文搜索引擎开始启动。人们毫不怀疑这个起名sohoo.com(据前搜狐副总裁陈剑峰讲,后来在他的建议下,sohoo才更名为现在的sohu)的网站就是yahoo.com的中国版。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张朝阳当初将自己的网站命名为搜狐是否有借用雅虎品牌之嫌,但张朝阳承认他当时正醉心于雅虎的商业模式。

如阿拉丁般在瞬间呼唤出巨大财富的杨志远令全球青年的血沸腾起来,这其中或许就有张朝阳。然而3年后,一个庞大的、垄断的门户帝国并未在张朝阳的手中建立起来,那神话般的财富也未如期而至,而且,已很可能成为永远的泡影。

搜狐,流落在华尔街的“孤儿”?

一周前,张朝阳飞往纽约,在那里,他向华尔街的财主们介绍了中国网站尤其是搜狐的发展和变化,他想努力挽回这里的投资者和股民对中国概念的信心。是时,搜狐在纳斯达克的股价跌至1.10美元以下,一度探至1.03美元。

根据规定,如果一支股票的股价连续3个月低于1美元,纳斯达克会对其发出警告,发出警告后的3个月里如果仍未能回升到1美元以上,纳斯达克会将其摘牌。让搜狐股价连续6个月低于1美元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种情形是否就一定不会出现?似乎也没有人敢打十分的保票。

在飞往美国之前,在自己宽敞的办公室里,张朝阳曾边嚼着汉堡包边向记者们解释“孤儿股”理论。他说中国的网络企业到美国去上市,结果就导致了网民和股民的脱节:自己的股民并不使用自己的产品,所以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无法影响那里的股民,他们对你不了解也不关注,中国概念在那里就像孤儿一样,没人关心、没人爱护。由此张得出结论:中国概念股要想出头,就必须建立一个渠道,让中国的股民能直接到纳斯达克去购买股票。张言出必行,所以飞去了美国。

然而马上就有人对“孤儿股”的理论提出质疑:亚马逊目前的股价只有10多美元,是搜狐的10倍。而去年亚马逊的收入是30亿美元,是搜狐(600万美元)的500倍。亚马逊的股民和网民倒是重合的,尚难逃此厄运,搜狐以人家1∕500的收入而有其1∕10的股价,又有什么不知足的?因此中国概念遭人疏远并非这些企业在中国,而是这些企业无法让人相信他们能赚到钱。美国的投资家们已经“慷慨”地白掏腰包教会了中国人什么是互联网,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再去要求美国的股民们去“慷慨”地爱护那些连自己都说不准怎样去赚钱的企业。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资本市场所遭遇的尴尬完全是由自己巨大的投机行为造成的。我们不会忘记2000年2月25日这天,为庆祝自己的两周岁生日,搜狐耗资400万元,遍请国内演艺精英,在首都体育馆为1.8万名观众进行了一场免费演出。那是一个相信“千金散尽复还来”的年代,我们在这里已无须再罗列当时烧钱的种种盛况,但下面一组数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反思:1998年搜狐的收入为47.2万美元,同年烧钱(用在研发、市场、行政方面的费用)100多万美元;1999年收入161.7万美元,烧钱超过500万美元;2000年收入600万美元,烧钱则大大超过1000万美元。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难得出结论:是资本市场捉弄了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捉弄了资本市场?

张朝阳–偶像还是企业家?

著名股评人张寅在读完张朝阳的“孤儿股”理论之后对记者说:张朝阳不是一个企业家,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去埋怨市场的,我们听过张瑞敏或者倪润峰埋怨家电市场了吗?我们听过柳传志埋怨PC市场了吗?一个企业家要做的是让自己的企业去适应市场。张攻击资本市场不但没有道理,而且不够理智:且不说他手上的现金是纳斯达克给的,至少在今后的日子里,他还需要纳斯达克为他护盘吧?

在过去的几年里,张朝阳也的确更以一种偶像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有人说,张朝阳是在一个中国需要新偶像的时代被推到偶像位置的。张朝阳出身平民,背景简单,凭自己的成绩入美留学,凭自己的努力创办企业,他是中国互联网事业的第一代开拓者,他得到了人们渴望的财富(尽管远不如人们预想的那么巨大)。当中国的青年需要有自己的比尔盖茨出来做榜样时,张朝阳首膺其选。

1996年5月一个暖和的日子里,在经过几个小时的交谈之后,美国风险投资家爱德华罗伯特对眼前这个叫Charles(张朝阳的英文名字)的中国青年说:我可以给你投资,但你必须找到其他投资人,我不能独自冒险。这个承诺彻底改变了这个青年的生活轨迹。

从赵旭的《网者王》一书中,我们知道当时张朝阳开着敞蓬车,穿着polo时装,甚至留着马尾长发,这个从西安出来的青年曾想着一直这样“酷”地在美国生活下去,直到他把财富神话和中国巨大的机会联系到一起,于是最终回到北京北郊那间24平米并不时伴有锅炉巨大轰鸣的办公室里。

1996年10月及稍后的一段时间里,爱德华罗伯特、布兰特宾德尔以及尼葛洛庞蒂的资金先后划到了张朝阳的账上,这比数额并不大的种子基金后来为三位投资者带来了数百倍的回报,他们也是到目前为止整个搜狐事业唯一的一批受益者。

一个处于蒙昧状态的巨大市场,一批追随身后的投资者,张朝阳没有理由不把自己设想为中国的比尔盖茨。1998年10月,即搜狐网开通8个月后,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将张朝阳评为“50位全球数字英雄”之一,名列第45位,张朝阳的名字终于和比尔盖茨并列起来,尽管他们之间还隔着43个名字。

以后,他成了中国互联网的代言人、领袖、甚至导师。据说,在2000年2月25日的那场晚会上,当张朝阳出场讲话时,刺耳的尖叫声盖过了任何一位明星的出场。

可以说,搜狐品牌中相当大的部分包含着张朝阳的品牌,这两个名字一起在中国互联网的天空上如日中天。直到有一天,当人们提起搜狐时,想到的只能是张朝阳。

搜狐的管理在业界一直受到批评,张朝阳也一直没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管理团队。张固执、反叛的性格加上其独裁的地位使人们怀疑其企业发展的安全性。至今人们仍无法解释去年9月张何以突然收购垂死的门户大网ChinaRen,人们无法预料张在今后的日子里是否还会作出同样惊世骇俗的动作。加上张坐拥搜狐30%的股份,这无疑加大了同业收购搜狐的顾虑。而以张的秉性,他根本不可能放弃手中的股份,他也根本不可能放弃搜狐。

2001年1月的一个雪夜,北京国际俱乐部的一间酒吧里,网易总裁丁磊为逃避记者的纠缠,讲了后来在网界广为流传的那个假设:一个人对张朝阳说,给你10亿美元,把搜狐卖给我。张朝阳说,你神经病。那人说,20亿。张朝阳不说话了。那人说,50亿。张朝阳问,合同带来了吗?

聪明的丁磊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没有人愿意以天价收购搜狐,别说天价,多一毛钱都没有。而张朝阳也不可能低价出售搜狐,他以全部积蓄购买搜狐股票就是一个明证:他要和搜狐共存亡。

张朝阳是在一个投机的时代缔造了搜狐,但张本人绝非一个投机的人。生长在张朝阳时代的搜狐是幸还是不幸,人们无法评判、无法预见。

搜狐品牌–一个美丽的壳?

在3岁生日的第二天,搜狐的“第二代管理团队”与北京的媒体见面,他们着重向媒体介绍的是,他们在今后会怎样把搜狐的品牌变为金钱。

在第四季度财务报告出台后,张朝阳承诺将企业的非广告收入由目前的5%提升到20%。这副重担如今落在搜狐副总裁钱中山身上。他表示要实现这个提升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即认识到将搜狐品牌金钱化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如何把搜狐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软件系统商品化,并提供给自己的客户。他说目前搜狐已把主要的技术力量集中到这个领域。

钱中山目前领导着搜狐互动商务中心及e-business等项目,其中包括搜狐目前颇为看好的网上路演产品。但钱表示网上路演业务推出两个月来,正赶上节假日的业务淡季,所以还没太出成绩。

搜狐负责商务拓展的副总裁冯玨则表示,搜狐会沿着“现有服务商品化和收费项目拓展”两条线发展自己的商务。她介绍说搜狐目前正和三九、泰康、平安等传统企业展开合作,也算是一种落地。此外搜狐也正考虑email和社区产品等项目的收费。

搜狐宣称目前注册用户已到1600万,而第四季度搜狐来自商业方面的收入只有8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月只有27万元。这意味着每个用户每月在搜狐上的消费还不到两分钱。

冯玨表示搜狐开发新的赢利点及创收速度自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但她保证搜狐的开发项目在同类企业中一直是最多的。

搜狐在过去的3年里,创造出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但有人指出,当年秦池也创造过巨大品牌,但它很快就为这个品牌付出了代价——关门。高知名度是把双刃剑,好的时候可以把企业捧上天,坏的时候也可以把企业摔下地。搜狐创造了品牌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其品牌资源,很可能导致其品牌的空壳化。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摆到张朝阳面前时,他表示做企业本来就该怀着战战兢兢的态度,但他又否认搜狐面临空壳化的危险。他说搜狐决定将商务收入提升至20%是根据搜狐在几个领域的发展势头得出的结论,他相信这种提升在年内就会实现。此外他提醒记者关注搜狐不断增长的广告收入,同时对这一领域抱有极大的期望:“广告主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把广告投到电视上是很蠢的,而转而光顾互联网。”


    相关文章
    

  • 张朝阳:幸运的倒霉蛋 (2/27/2001)    
  • 裁员捅了马蜂窝 三员工要告搜狐 (2/27/2001)    
  • 都是“链接”惹的祸 新浪搜狐成被告 (2/24/2001)    
  • 新浪搜狐涉嫌侵犯著作权,双双惹上官司 (2/24/2001)    
  • 网络著作权“中国第一案” 一作者状告数十网站 (2/22/2001)    
  • 搜狐可能遭摘牌 中国概念股拉响警报 (2/19/2001)    
  • 搜狐需要“创造性毁灭” (2/17/2001)    
  • 谁是中国互联网门户老大? (2/16/2001)    
  • 千余网友捐款救少女 (2/12/2001)    
  • 搜狐今年内裁员百分之十 (2/9/2001)    
  • 搜狐发布亏损报告 (2/9/2001)    
  • 网路公司风雨飘摇 国内三大网站恐被踢出局 (2/8/2001)    
  • 官方宣传照片自曝暴力迫害真相 (1/26/2001)    
  • “如果网易和搜狐合并,你们觉得怎么样?” (1/12/2001)    
  • 搜狐中新社等评出的八项二千年“十大新闻” (1/5/2001)    
  • “小三通”新闻 大陆媒介显怪异: 报纸冷、网站热 (1/3/2001)    
  • 搜狐、新浪取得网上发布新闻执照 (12/29/2000)    
  • 中国网络股苦战华尔街 (12/22/2000)    
  • 中华网否认收购三大网站 但是希望合并 (12/22/2000)    
  • 中华网扬言收购新浪、搜狐、网易 三大门户网站出言反击 (12/21/2000)
  • 相关新闻
    "小三通"新闻 大陆媒介显怪异: 报纸冷、网站热
    搜狐中新社等评出的八项二千年“十大新闻”
    “如果网易和搜狐合并,你们觉得怎么样?”
    官方宣传照片自曝暴力迫害真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