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 从长远看,这种软弱是要亡国的

兼回复于宏源先生《从长远看,这种软弱是必要的》

时寒冰

人气 4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16日讯】(分析撞机事件之六 2001年4月14日星期六)

(一)软弱的代价:一句“非常遗憾”(verysorry),布什赢了
(二)强硬不是“臭硬”,要有方法技巧和策略,但首先要有勇气
(三)我没有亲俄清结,再谈中俄
(四)让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最大利益是外交的准则
(五)加强周边国家的协调合作,减少懮患,全力抗击
(六)可怕的现实:忍辱不能负重,韬光不能养晦,一味的自欺欺人
(七)放不下的大国情结,放不下的小家子气附录:于宏源先生《从长远看,这种软弱是必要的》

(一)软弱的代价:一句“非常遗憾”(very sorry),布什赢了。

正当布什总统为自己一开始不变通的强硬,遭受国内媒体的指责,骑虎难下懊悔不已的时候,中国人的软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布什乐了。一句“非常遗憾”(very sorry歪嘴少锐),美国总统成了大赢家。

先让我们看看这次软弱妥协的回报吧。

在撞机事件的廿四名机员安全返回美国本土后,美国总统布什态度转趋强硬,他十二日在白宫表示:

①美国侦察机未做任何举动导致这次意外。
②中共在过去十一天不让美国机员回国的决定,与两国希望维系的关系不符。
③侦察飞行协助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整体国家安全策略的一部分,必须继续保持。
④布什说,他始终坚决捍卫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
⑤布什说,美国和中共已同意互派代表,在四月十八日讨论这次意外事件;他也会要求美国代表采取强硬立场,就中共最近在国际空域挑战合法执勤美国飞机的尖锐问题。

这第五条的是最关键的,它流露的最直接的信息是:中国在南海领域的归属权问题上至少不是像中国地图标明的那么清晰。中国软弱的立场可能导致有关各国对中国南海领域的争夺或者说强占得更加的疯狂,更加的肆无忌惮,更加的有恃无恐。

我们要特别注意布什总统强调的,美国是在“国际空域”“合法执勤”受到了“挑战”。美国总统不仅恢复飞机侦察,还开始为将来侵占南海海域准备借口了。

这难道就是我们妥协退让得到的报应吗!

难道我们要用软弱让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重新上演!

软弱软弱再软弱,从清朝末期开始,我们就在软弱,就在退让,就在妥协。

我们祖辈们的屈辱的泪水浸湿了土地!

我们祖辈们的耻辱的鲜血涂改了泥土的颜色!

我们祖辈们因抵抗侵略倒下的躯体沉重地堆积在血泪斑斑的屈辱的历史上!

但我们有一个极好的借口,我们要学习勾践,我们要卧薪尝胆,我们要励精图治,我们要忍辱负重。但是我们的国土越来越小,我们的资源越来越少,我们心灵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总不能等到我们领导人连办公的地方都找不到的时候在抗争吧!

当软弱退让带来更坏更可怕的结果时,强硬是惟一选择。如果软弱和强硬一样受辱,我们选择强硬;如果软弱比强硬还受辱,我们不但选择强硬,还要抗争,还要反击!

(二)强硬不是“臭硬”,要有方法技巧和策略,但首先要有勇气

我所主张的强硬并不是不变通的“臭硬”,那是弱智的人的行为。我强调强硬但更强调方法技巧和策略。我之所以强调,而且是一再强调强硬,因为强硬是基本出发点,在此出发点下才有可能想出对抗的办法和策略。

我在已经发出的几篇分析文章里面,透露出了自己的最大担心:政府将选择妥协的路子。所以我请求强硬,但无济于事。几天后不幸应验。

我仅仅是一个对外交完全陌生和外行的局外人士,我能看出来中国政府惧美亲美的态度和他们一再妥协的意图,布什的美国政府那么多的智囊们,难道看不出来?

我在4月8日《深度分析,中国将妥协》一文中谈到:“美国道歉或让中国得到哪怕是不卖给台湾宙斯盾驱逐舰这样的承诺,中国也会立即妥协退让。”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一句“歪嘴少锐”(very sorry),问题就解决了,香港人叫“搞定”了。

中国送走美国人的心情比总统布什还急切!

1999年,美国《华盛顿季刊》分析中国的外交时说:外交策略薄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常常不能预见到问题的出现,“常像是一辆忙碌奔跑的消防车”,试图用反提案和反措施来扑灭别人放的火。

这家刊物接着说:外交技巧对一个世界大国来说至关重要。有了这些技巧,中国就可以将地区性的地缘政治制约因素或者说不利条件转变成战略上的有利条件,大幅度增强自己的实力。许多中国官员和战略家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将他们能力的缺乏全部归罪于经济和军事实力不足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智慧的君主和大智慧的外交家,他们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巧妙地在错综复杂的大国小国强国弱国之间周旋,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使自己的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大义凛然充满智慧的传奇经历是中国人的荣耀。

现在,轮到美国人教训我们了,不是在其他方面,而是在我们曾引以为荣的外交策略上。

我们现在不仅仅是软弱,而且是不会变通的软弱,连软弱都不会软弱了!

呜呼,哀哉!痛哉!祖辈们灵下有知,也会痛悲泣血而不能止也!

我无话可说了!

(三)我没有亲俄清结

我两次提到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问题。但我没有亲俄清结。

上学时读到俄国侵略中国的详细的历史,老师突然哭了,我们也都哭了。

我们的祖辈们遭受的血淋淋的蹂躏和灭绝人性的摧残刻骨铭心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虽时间的流逝而不至于磨灭甚至淡忘。

我们的心依然不由自主地疼痛。

那是所有中国人的痛。

但那时的俄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可以制衡它的力量,类似今天的美国。美国是另一种形式的侵略,强占你的心比占你的土地更可怕,你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在自己的天空下,思想、思维却在美国人的控制之下,那是何等悲惨的事情。

没有人能够打败苏联,苏联人自己把自己打倒了。

当美国人的观念深入俄国人的心中并牢牢占据了市场之后,苏联分崩离析了,它来得如此突然,以致于所有的人几乎都没有反应过来。美国人不会占据你的土地,它需要的不是土地是资源,不是土地是服从,不是土地是屈服,不是土地是所谓的价值观念下的奴隶。

当然,我也不否认美国在诸如民主、自由、人权方面有着史无前例的进步,但那种民主、自由、人权是仅限于美国人的,甚至同为美国人但仅仅肤色不同的美国人都不能完全地享受到目空一切的骄横的美国人的那种自由。

醒醒吧,怀抱幻想的被美国奴役了思想的人们!

贡献出自己的血汗,贡献出自己对智慧,贡献出自己的勇气,把中国建设好,把我们祖先世代的梦想变成现实,生活在中国的和平的强大里面,那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制定国家目前应对危机的策略,应该以让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为主,而不应以历史为主。否则的话,俄罗斯、日本、印度、越来、哈萨克斯坦、美国加上其他曾经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都是中国的敌人,我们如何应付得了。

(四)让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最大利益是外交的准则

俄罗斯的历史地位,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倒退到了它的近代的起点,并且还在滑下去,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过去,俄罗斯领导人对与中国建立关系非常重视,据说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罗斯而不是中国最早提出来的。只是中国因怕影响了与美国的关系而保留了很多的热情。

俄罗斯新总统搞情报出身的普京,对中国亲美的政策不会不清楚。

这次撞机事件发生在美俄互相驱逐使馆官员的时候,但俄罗斯总统普京9日指出,美国仍然是俄罗斯主要伙伴之一。他认为,美国总统布什说俄罗斯不是美国的“对手”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使俄罗斯有理由乐观地看待俄美关系的前景。他表示,希望俄外长伊万诺夫本月12日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会晤将进一步改善俄美关系。

中国的几次明显的短视行为对中俄关系的破坏,导致了普京总统全面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加强了与欧盟的关系,巩固了与印度的关系,深化了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联系,积极与日本对话,访问了朝鲜,和美国进行沟通……

但是,目前来说,仍然是俄罗斯需要中国(经济、政治)甚于中国需要俄罗斯(政治),普京采取的调整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中俄仍然具备合作制衡美国的可能:

1、中国对俄罗斯始终没有任何威胁,现在也没有明显的冲突。2、俄罗斯放弃了向西方国家借贷,要发展经济,离不开近邻中国。3、军事上,俄罗斯与美国更有理由对立。美国的NMD,是对俄罗斯最直接的威胁。4、无论欧盟还是日本,都是美国现在的盟友,俄罗斯昔日的敌人,双方的信任度有限。5、俄罗斯的最好的盟友印度相隔远,且有它的敌对国中国相牵制。所以,俄罗斯曾经提出结成中俄印联盟,抗衡美国及其盟友。6、中国一旦被美国整垮,俄罗斯将四面楚歌,众敌难防,亦难免分崩离析的后果。

在相同的国家利益驱动下,中俄联手,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共同抗衡美国及其盟友,维护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或许是一条出路。

(五)加强周边国家的协调合作,减少懮患,全力抗击

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上的技巧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亚洲,它与两个敌对国韩国、日本同时保持发展良好伙伴关系,既让他们竞争又让他们互相制衡。在西方,它与以色列以及对手如埃及、沙特等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样既让他们竞争又让他们互相制衡。美国渔翁得利。

中国同样可以与印度、巴基斯坦建立保持发展伙伴关系,让他们竞争又让他们互相牵制,而不是目前的一边倒态势。为了制衡中国和缅甸,美国目前正积极拉拢印度。但印度的利益和目标在印度洋上,它一直大力发展海军,随着印度的扩张,必然触及美国的利益。印度所说的中国威胁论,不过是为自己扩充军备找借口罢了。另外,可以加强与缅甸的关系,缅甸既可以牵制印度,又可以为牵制美国出力,过去我们因为美国的缘故,对缅甸忽略得太久了。

对日本和朝鲜,我们同样可以如此。而且,为了中国的市场,日本、韩国一直都有意愿和中国建立共同的经济市场。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国内都有逐步上升的反美倾向,尤其是布什总统上任后,布什总统盲目的骄横政策,引来了两国更多的不满。比如布什总统否定了韩国总统金大中的“阳光政策”,韩国就拒绝加入美国所倡导的导弹防御系统。

我们要重新加强与朝鲜的联系,俄罗斯普京上台后访问朝鲜,可见朝鲜的战略意义的重要性。

过去,马来西亚领导人马哈蒂尔也曾经多次倡导建立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市场,但没有引起我们的兴趣。

对待菲律宾,强占我南海海域,应该坚决反击,甚至不惜战争。在1997年菲律宾饱受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没有趁机与菲律宾划定南海边界,还自导自演了一出“农夫和蛇”的真实话剧。

对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家的软弱,引起众多国家对我南海海域的无限遐想和蠢蠢欲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口号,引来了周边国家的争相蚕食。

假如,我们在菲律宾屡次打死打伤我沿海渔民,扣押我捕鱼船只,强占我岛屿的时候,愤然击之,哪个还敢如此狂妄地向我挑舋。而且,菲律宾并没有从经济危机里面摆脱出来,战争对他们更可怕。如果我们不是因为对中国的反击心有余悸,恐怕现在冲到前面,强占我岛屿的不是菲律宾,而是越南。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菲律宾这样的小国都妥协退让,世界历史上,除了中国,谁还能找出第二个!

南海海域问题比中印问题严重多了,紧迫多了,稍有不慎,我南海海域就可能被瓜分,在当代,海洋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对印度我们暂时倒应该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六)可怕的现状:忍辱不能负重,韬光不能养晦,一味的自欺欺人

忍辱负重也好,韬光养晦也好,都是为了发展,为了强大,可怕就可怕在受辱而不自知,忍辱而不能负重,韬光而不能养晦。更可怕的是自欺欺人,被别人打了耳光还觉得是“儿子打老子”。

看看中国决定送走美军时的人民日报社论就知道了:

“事实不容改变,公理不可战胜……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美国的霸道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强硬、蛮横态度,向中国人民致歉。”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伸张了正义,打击了霸权主义的气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显示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不畏强权的大国风范。”

“这场斗争又一次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具有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斗争仍将继续……我们坚信,正义必胜,公理必胜,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这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夺取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胜利。”

如此的自欺欺人,如此的自我麻木,如此的自吹自擂,如此的自我满足,如此的自我陶醉,有一点忍辱负重的意思吗?

如果这也叫忍辱负重,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宣告终结了!

中国一项有惰性存在,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是中华民族遭受屈辱,饱尝辛酸和根源,我没想到这种民族的劣根性被发展到了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呜呼,哀哉!痛哉!祖辈们灵下有知,也会痛悲泣血而不能止也!

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七)放不下的大国情结,放不下的小家子气

中国一直放不下大国的情结,我在《令中国无法强硬的外部因素》(《中国研究》2001/4/13)中提到:中国一直有一个“大国”情结、“领袖”情结,我们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就去当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但是,这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丐帮”又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但是我们的确在以这样的大国形象和领袖形象去做:

我们帮助东南亚国家和日韩摆脱困境,把自己放入困境,承受人民币不贬值的压力,造成国内经济持续紧缩,成为世界上罕有的奇事。最终善有恶报,在国外蒙受羞辱(印尼暴行,菲律宾占我岛屿,倭寇占钓鱼岛),国内失业下岗人数剧增,经济衰退(奇怪的是国内统计数字仍然逐年“可喜”的增长)。

我们支持臭名昭著的独裁国家伊拉克,支持南联盟的独裁领袖米洛舍唯奇,让我们国家陷入空前的孤立,引起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最终再次蒙受外交史上的奇耻大辱。但我们当年依然花费巨资庆祝国庆。

如果我们是忍辱负重,就应该记住那个耻辱,然而,烈士的遗骨未寒,我们就又歌舞升平了,就又歌功颂德了。

因为一个小国家与台湾有官方关系,我们动用了尘封多年的否决权,阻止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引起哗然。

我们树敌如此之多,是不是在这些上面也该反省一下呢?

伊拉克众叛亲离,连阿拉伯兄弟都跑到对立面参加围剿的战斗,可见其罪不容赦,我们不惜牺牲与美国的关系支持萨达姆对我们的国家利益有何益处呢?

我们支持米洛舍唯奇,但他马上要被引渡了,是他的人民的决定的。再看看我们曾经支持的塞族人是如何对待中国人的:

《尔格莱德:中国商人挥泪离去》(青年参考010315)“不久前,塞尔维亚政府通过了一项决定,中国人在塞尔维亚只能开生产性和服务性的合资公司,而且塞方资本必须占51%以上,雇员数也必须多于中方。”

“禁止中国人开单纯贸易性质的商店,咱们好多开商店的就无法获得居留签证,只好离南回国了。”

“在我们内部,与米洛舍维奇的旧势力斗。没想到把中国商人也捎上了,他们要把中国商人赶回家。”这是中国外交善有恶报的又一个例子。中国为了这些小国家,不惜与美国人作对,这是不是也是我们该反省的地方呢?以国家利益为重,融入国际大潮流里,是不是应该作为我们更明确的外交准则呢?


时寒冰:31岁,男,自由撰稿人。email: china888china@yahoo.com或china888china@hotmail.com

后记:

这些日子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流泪,不停地懮伤。我把吃饭的时间都缩短到了3分钟,我充分利用了每一秒钟,脖子硬得酸痛,终于把自己被庸俗的虚伪掩盖了30年的激情和责任,找回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的棱角还没有被繁琐的生活所抹杀。我很庆幸。如此不懈的操劳如果能让我把后半生的工作浓缩后干完,写出更多人的心声,引起更多的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少活10年20年我是无所谓的。这个空空的皮囊终归要腐化的,但我不能连思想和良知也腐化了,那样,将来我会后悔。

在我收到的上千封来信里面,我看到了更多的爱国的热情和不屈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中国是有希望而且必然会富强起来的,但这有相当的一段艰难路程要我们去走。

我也收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其中论述比较全面的有《从长远看,这种软弱是必要的》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于宏源先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尽管我们观点有所不同,他对国家的全心地关注,他的严谨的论述让我十分感动并且是我应该学习和改进的。还有几篇,来信时注明不让公开,我也就尊重其意。

过去以为做撰稿人,可以维持简单的生计,著书立说,来为国家出力献策,为读者带来些许精神的粮食。现在发现是不可能的,刚一露面,就几乎要遭封杀。只好暂时停笔,把庸俗的生活安顿了,让自己的苟活的生命得以延续。

一个月后再见吧。

感谢各位朋友的厚爱和鼓励,我的作品里的每一个字都与您们的支持分不开的。

祝平安健康!

时寒冰敬上2001年4月14日星期六

附:《从长远看,这种软弱是必要的》

于宏源(香港中文大学)

时寒冰先生,

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非常敬佩,也非常喜欢您的文章,但是我有一些观点,可能和你的不一样,请多多指教。

首先,中国国际地位的考量定位问题。我想如果撞击事情出在加拿大、日本,问题会好办得多。尽管这两个国家都比中国经济发达,加拿大领土面积也超过中国。

问题是我们中国97年以后一直希望把自己定位在世界性而非区域性大国上。如在1999年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侵略的时候,中国从公开半公开途径明显卷入其中,导致最后自己惹祸上身。

“韬光养晦”是希望中国将自己定位于区域性大国就可以了,将我国的影响和作用限于亚太地区,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之所以总是”敲打中国”,可能与中国本身的外交战略有关系。美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他眼中,中国始终都是她的挑战者,为什末?有没有自身的因素?

为什末20世纪初,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英国能够坐视美国强大,但却对德国、俄国等充满敌意呢?我想和19世纪美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有关系,美国尽管工业生产19世纪末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是其力图成为世界领导的战略却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和经济一旦强大,便争王争霸的普鲁士、苏联不一样。

鉴于德国、俄国等国际秩序挑战者失败的经验,我国政府的低调也有其苦衷吧。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和民主国家不一样,中国的统治合法性基础在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是全民的认可问题,国际战略低姿态有利于国家的统治稳定。

由于强硬外交路线造成的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它不一定能为政权稳定、民心归附带来必然的好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普鲁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德国,以及第一、二次中东战争时期,纳塞尔领导下的埃及。这些典型的民族主义、强硬外交国家的最终命运都是很不好的。

而当德国总理阿登纳主动向世代仇人法兰西、埃及总统萨达特向伊斯兰公敌以色列实行主动灵活让步外交的之后,这些国家不但没有出现国家动乱的情况,反之在外交和国际上赢分不少,这也为日后这两个国家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其次,地缘政治方面。我国国家的国际环境非常差,周围都是列强林立、虎视眈眈。台湾、南海、中印边界等均是国际瞩目的热点,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中国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国际环境好的时候,这些国家还不至于太放肆,但是一旦中美冲突,极有可能被某些国家利用,坐收渔利。你的文章中憧憬中俄联盟。可是18世纪中叶到现在,俄国从中国手中拿走了600(不包括蒙古)万平方公里土地。不考虑其它因素,仅仅地缘政治的考虑,真正威胁中国的能是远在万里的美国吗?

中美两国相隔千山万水,并无领土疆界相接,按理说,二者并不构成相邻关系,因而也就不会直接发生地缘上的矛盾和利害冲突。但是,如果中美在全球战略方面出现冲突,一方面,美国会利用中国地缘环境的弱点,利用台湾、印度、南海等夹击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相邻的国家也会利用美国牵制中国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因此,中国目前与美国尽量维持友好关系,也是希望周围国家不要坐收渔人之利,进一步损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因此正是强硬外交才会导致周围国家利用美国来对中国进一步对中国主权损害。

再次,中国外交制订过程中的多种决定因素。今天的中国和毛泽东、邓小平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大问题决策方面一个人的作用已经不那末明显了。各种利益集团或力量都对中国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中国外交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共中央外交工作领导小组,它的成员包括军队、国务院、政治局常委等。因此中央在解决一个突发性的外交事件时,会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和不同版本的解决方案。

这次事件,可能外交部有一个解决方案、军队有一个解决方案、安全部门有一个解决方案、政策研究机关也有一个解决方案。国家会综合考虑内外各方面因素如国内民众情绪、国外形象、中美战略关系等,最后做出决定。1996年台海危机中,中国军方的意见就得到了很高的重视和采纳。

今天的对美让步外交决定做出也是中国经济、外交、安全、军事、宣传等部门对策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如果单单从某一方面强调外交政策的得失都是不完整的。中国目前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官僚,他们在综合计算中国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等几个方面的利益及外交得失方面,相信会比浪荡不羁的文科学生布什高出一筹的。

最后,任何一个外交政策都会有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这取决于基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国家利益。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国要发展经济科技,就要融入世界体系中,而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际体系被美国所控制,因此搞好和美国的关系对经济科技发展非常重要。

你可以说通过和欧盟、日本也可以,但是一方面欧盟日本非常排外,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连国际规制(WTO)都没有融入,怎末和别的国家打交道?1989年,中国发生64事件之后,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停滞了两年。这种教训值得深思。

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好外交政策的尺度成为重中之重。我个人认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还是不能放弃。否则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就会延误。这当然不是说在基本原则问题如国家主权、台湾问题等方面可以退让。

但是目前来讲,美国不会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我国的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挑战,因为一方面和中国这样的大国交恶,成本实在太高(越战、韩战几乎都是败在中国人手上);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相互依存,美国的大部分公司、消费者从中国获益匪浅。

至于对这次事件的处理,从最终结果来看,双方实际上都各让了一步,进行了必要的妥协,这些从双方语言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尽管目前看来,中国似乎软弱了一点,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软弱还是必要的。

(转自<<大参考>>)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封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共找借口大规模整顿网吧 (4/15/2001)    
  • 鲍威尔:美国没有道歉 不要被中国宣传愚弄 (4/15/2001)    
  • 中美撞机 中国黑客破坏最少九家美国网站 (4/15/2001)    
  • 美责中国机师惹事 中国指美颠倒是非 (4/14/2001)    
  • 撞机事件:中美国防部长为何没现身 (4/13/2001)    
  • 撞机事件放人﹕官方庆“功” 民间闹翻天 (4/13/2001)    
  • 中共版﹕中美撞机事件历程回顾 (4/12/2001)    
  • 撞机事件中共放人 朱镕基愤恨难消 (4/12/2001)    
  • 都人﹕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4/12/2001)    
  • 美国伟哥与中国的早泄–论中美撞机事件 (4/12/2001)    
  • 网民分析﹕撞机撞网的疑问与杂感 (4/12/2001)    
  • 朱镕基发话了:中美撞机事件并没有完结 (4/12/2001)    
  • 各国对美中撞机僵局化解表示欢迎 (4/11/2001)    
  • 撞机事件获”突破”进展 24名机组人员获许离境 (4/11/2001)    
  • 美国就撞机事件的”道歉信” 只是深表歉意 (4/11/2001)    
  • 【纪元专稿】观云:从法轮功频添冤魂看中国在江泽民暴政统治下的危机 (4/10/2001)    
  • 布什回信给中国飞行员妻子 (4/9/2001)    
  • 美国政府无人主张就美中撞机事件道歉 (4/9/2001)    
  • 【黑幽默】布什(Bush)就撞机事件向中国人民道歉 (4/9/2001)    
  • 中国南宁机场进入一级战备? (4/9/2001)

        相关文章
        

  • 时寒冰:《记念王伟君》 (4/14/2001)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