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太亚洲”报导 华人子女教育上主流论坛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1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周行多伦多报导)加拿大权威杂志《麦克琳》(Maclean’s)上周三发表的一篇名为“Too Asian ?”的报导,引起中西读者持续的热烈反响。民众的反馈中,凸现了中西家庭教育及文化的差异。这篇文章引发的讨论,把华人社区一直在探讨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推上了西方主流社会的论坛。

11月10日,《麦克琳》在网上长达3页的采访报导,反映出一些白人学生不愿意去多伦多大学读书,是因为多大亚裔学生太多。他们因此选择去皇后大学、西安大略大学或麦基大学等。

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

多伦多的燃动青年(Across U-hub)组织一直在关心华人社区的子女教育问题。并于10月16日首次与多伦多教育局联合举办“E世代‧父母心” 家长研讨会,探讨青少年不同的成功道路。

多伦多教育局教育研究统筹邱绮雯称,多伦多教育局所做的一项家长调查显示,10个华人家长中有9个半说要子女读大学。

很多华人家长想尽办法让子女上大学,去读医科、会计、工程等工作稳定,收入高的行业,认为这样做才是负责任的家长。不过,教育及心理专家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有些青年人被迫走了他们不喜欢的路,效果反而不好。

今年入读多伦多乔治布朗学院的伦嘉杰说,在过去一年决定入读专上院校时,受到家人很大压力。二伯坚持要他读大学,并称,如果读专科,不如回香港去上学。后来得到远在香港的父母支持,才解决问题。

白人父母其实对子女也有类似的期望,但他们看起来更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能力,然后由子女自己选择要走的路。

毕业于大学工程专业的詹森成长于一个白人中产家庭,家里不缺钱,但他受到的家庭教育,使他在高中期间自己决定在假期去打工,为以后上大学存钱。

詹森说,他当时报了6所不同的大学,6个不同的专业。

“最后一刻我选择了读工程。”他说,“如果我当时选读艺术,可能父母不会高兴,但他们肯定还是支持我。父母希望看到孩子能做他们喜欢的事。”

中西家庭教育都强调勤奋

华人家庭基本上都教育孩子要勤奋读书,争取拿高分,上好大学,读将来挣钱多就业前途好的专业。

白人家庭也教育孩子要勤奋,不过,除了勤奋读书外,更重视勤奋去学独立生存的技能。

詹森说,他现在理解父母的用心,是不想宠坏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勤奋及自立的习惯。他认识的中学时代的朋友,也基本都去打工。父母鼓励勤奋学习及打工,可以培养各种生活技能。

结果是,詹森用打工的积蓄,自负自己上大学的一半费用,父母支付另一半。

马修的祖辈从英国移民加拿大,他父母经济不宽裕。马修从10年级开始做兼职工作。他说,高中毕业后,他如果是在工作而不是读书,在家住时都是付租金的。

马修靠自己半工半读,也完成了高等教育。

大陆移民张先生表示,他没有特别去逼孩子拿高分,也让孩子自己选择专业。但他从未想过,让孩子读高中时去打工。为了孩子读大学,他很早就为孩子买了注册教育基金。

网上热议

到周二中午记者截稿时间止,《麦克琳》网站上对这篇报导的读者反馈已经超过1,800条。反馈普遍认为,学习勤奋的亚裔学生不该受到指责;同时,白人学生也并非都是经常聚会,喝酒,荒废学业。

署名vorpal的读者称,他是白人,他妻子是亚裔。妻子以亚裔的勤奋传统教育儿子的方式,他不是很认同。但他认同勤奋,也认为很多华人愿意与其他族裔的人交往,并非只呆在华人圈子里。

署名Jasmine的读者称,勤奋的人不该受到指责。她同时也说,很多非亚裔的医生、律师、各种管理高层人士,小时候被送去私立学校,然后争取上名牌大学。他们的父母肯定也是在敦促孩子勤奋学习。

平权会上周三已经召开媒体说明会,称《麦克琳》的这篇文章,以及《多伦多星报》之后的跟进报导是“种族定型”(racial stereotyping)。平权会全国总干事黄煜文对大纪元说,平权会这周三将对此事有所决定。

一些来自亚裔社区的律师、学者等,已经公开要求《麦克琳》杂志为所发表的这篇文章道歉。

相关新闻
加大学“太亚洲”报导被轰 华社忧旧事重演
本田在安省建电动车电池厂 加国两级政府资助50亿
多伦多恶犬令新规生效 狗主家须贴“内有恶犬”标识
拒接种疫苗被执政党开除 前省议员拟参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