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满语“垂危” 专家吁保护民族遗产

人气 88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洪宁报导)中国满族人口逾千万,会说满语的不足百人,懂满文者不过20人左右。满语满文正行走在遗失的路上。2009年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满族语列为“垂危”状态,标志着满族语已经达到了灭绝的临界点,到了语言灭绝的最后一刻。专家们强烈呼吁,保护满文满语,就是保护民族遗产。

满族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数千年的先秦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满族现有人口982.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逾千万满族人不会说满语

现在中国近千万的满族人口中,会满语的寥寥无几。

大纪元记者连通了辽宁省瓦房店市东蓝旗村一位村民家的电话,有着满族血统的男主人,在电话中对中国满文满话正日渐衰落深感惋惜,他说:“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不会说满话了,我更是一点儿不明白,我的孩子从小接受的都是汉族的教育。”

男主人介绍说,他居住的这个村子有近2000村民,满族人约占80%,没有懂满文的。“满族村成立的时候,没有人会用满文写牌匾,从市里找来了一位,结果还写错了几个字。”他还表示,村里也从来没有组织过纪念满族传统节日的活动。

满族乡大房身村一位村民则表示,家里的祖宗谱上都是满族人,自己和孩子这一辈,都不会说满话,也不懂满文,“没有专门教满文的学校可供孩子学习。”

该村民表示,听他的父母说过满语,但也是寥寥几个字,多了就不会说了,至于读满文,那相当于看天书。

据悉,目前还能说地道满语的人,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几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但她们也只会说满语,不会写满文。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整理和抢救,一旦这些老人故去,满族口语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这将是文化方面的一大损失。

抢救满文满语 刻不容缓

据西部网报导,北京原满文书院院长金宝森先生,是满族正黄旗后裔。为抢救满文,1985年,在他的支持下,满文书院在北京24中正式开学,不收学费。提起往事,金先生很是感慨:“当时有200人报名,后经考试录取了90人,分作两班。满文书院免费开办了近20年,先后有800余名学员毕业。

2003年底,金先生决定停办书院。据金先生介绍,因为学校没有固定办学地点和编制、专家学者年事已高等问题,书院停办。他说:“20年来,为抢救满文,我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满文书院停办后,满语在北京已彻底与大众绝缘。

据金先生回忆,当时人们对满文学习的兴趣超出了他的预料。报名者有做历史研究的,有做文献整理的,也有不少人纯粹出于兴趣。最初的课程包括清史、满族史等,后来重点是教授满文。教师阵容非常强大,都是当时满学研究的专家。

金先生还介绍,有一些满语爱好者开设了满语角,专门切磋满文,“这说明满文学习在社会上还是有需求的。”金先生认为,学习满文离不开满族文化的推进,如果社会上多举办一些满族文化方面的展览,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大家也会对满文产生兴趣。

如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满族文化遗留的产物。在北京故宫,许多刻在大殿匾额上的满文抬头可见;常见的点心萨其马也是满族食品;很多人喜爱的北京小吃炒肝也源于清代;还有现在依然高贵的宫廷服饰和宫廷膳食,都是受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如果在未来某一天,满文真的变成无人能懂的天书,那就不仅是满族文化的损失,而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损失了。

相关新闻
清民服饰之美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乏人
组图:大开眼界 清后宫御用品亮相南京
正义之剑:从汉藏满蒙被西化说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