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化(7): 雕塑绘画 器物服饰

人气 215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06日讯】战国时代的美术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青铜工艺品,雕塑性美术品,绘画性美术 品,以及其他工艺品──漆器、玉器、陶器等。(录音)

战国时代艺术的大量具体材料,得益于过去五十年中的考古发现。例如以下各地的出土物品对于美术史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山西浑源李峪村,河北易县、唐山,河南辉县、汲县,洛阳金村,山东临淄,安徽寿县,还有湖南长沙等。这些地方或发现了墓葬,或尚残存着建筑遗迹,出土文物中最多的是铜器,但也有瓦当、玉器、
漆器和陶器 等。战国时代的美术研究,特别得益于近几十年河北唐山,河南辉县、洛阳和湖南长沙的发掘。这些发掘提供了有地域代表性而又有艺术价值的珍贵材料,并且提供了有关古人生活和文化的可靠知识。

青铜器有:浑源李峪出土的赵国器,河北唐山出土的燕国器,辉县出土的魏国器、洛阳金村出土的韩国器,安徽寿县出土的蔡国器及楚国器,以及各地出土的齐、秦各国器,其中有些是春秋末期的,其时代和地域的风格变化都有待研究。 但明显的具有共同的趋势。铜器有相类似的新造型与相类似的装饰主 题及装饰方法。装饰的部分或立体化而趋向写实的动物雕刻,或布满全体趋向繁复及重叠缠绕的组织。装饰纹样以蟠(音: 盘)螭(音: 吃)纹最普遍,但处理的方法有多种不同。在铸造技术上,透雕的装饰已经可以用□型法浇铸,花纹系利用简单的压抑法印在铜器的原模上,铜和锡的成分也有新的比例。

战国青铜器的风格华美瑰丽, 特别表现在金银错等镶嵌的器物上,金、银及红铜等金属或松绿石、水晶、玉、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青铜器的花纹空隙处,产生了多色彩的效果。洛阳金村和辉县固围村的金银错及珠玉镶嵌器,都是中国工艺史上的珍品。 战国时代的铜镜,以楚国及其邻近地区发现较多。圆形铜镜(少数是方
形的)的正面磨光可以照人,背面有组织严密而完整的图案。这些图案往往是在繁密的底 纹上有旋转纵放的云雷纹或幻想的动物纹样。上下两层因反光不同而呈现出对比效果。战国的铜镜纹样是中国图案纹样的典范之一。战国铜镜的合金中,为了使镜 面光洁细腻,常加入少量的铅,背面的花纹也因而特别整齐清晰。

战国时代的雕塑作品,具有表现动态及开始刻画面部表情的能力。长沙出土的木俑和洛阳出土的胡女铜像,动态的表现非常微妙。作为已知的早期雕塑艺术品,是不平凡的尝试。其他一些工艺装饰性质的雕塑,如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猴形、鹦鹉形铜饰,洛阳金村出土的多种跽(音: 继) 坐胡跪形铜人,金银错云纹及兽纹的铜洗上的一对正要跃入水中的蛙,这些作品表现动物的动作都很真实。洛阳金村出土的金银兽首、龙首,辉县出土的车辕首的兽头形饰物,都采用夸张的手法。并善于利用金属的不同色泽进行装饰,从而获得生动的效果。

《韩非子》记载了画家用了三年时间为周君画箧(音: 切),配以强烈的光线,可以看出“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显然这是战国时代装饰画中的主要题材。楚国诗人 屈原在所作的《天问》之前,曾见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壁画中“天地山川神灵,琦(音: 奇) 玮(音: 伟)□(音: 遇)□(音: 轨)及古圣贤怪物行事”的充满幻想的神话图画。古代著名的巧匠鲁班,用脚画 自知相貌狞丑,不愿人见而潜匿水中的“忖留神”的图像。齐国画家敬君,为齐王画九重台,不能回家,画了自己妻子的像以自慰,以致妻子被齐王所夺。齐王客认为画人所熟知的狗马,难于画人没有见过的鬼魅。由此可知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代的绘画性作品中,以长沙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作为已知的第一幅绘画。 其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战国时代绘画艺术水平的作品,有故宫所藏《水陆攻战纹铜壶》和辉县出土的刻纹《燕乐射猎铜鉴》以及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上的 奏乐、射箭、宫室景象及九种战斗场面。

长沙出土的彩画漆奁(音: 连)上,有树木、奔驰的车马、狩猎等景象, 说明当时绘画艺术的构图能力。其他如金银错的狩猎壶及铜鉴上的车骑、动物等景象,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绘画的一般水平。 在工艺美术范围中,漆器工艺尤为突出。除了上述的绘画故事人物的漆奁以外,长沙出土的漆盾、神鸟盘、三凤及二凤盘、
彩漆画案及轼,都是现存的最早的完整的 作品。用麻布制胎夹苎(音: 住)技术已经很普遍,涂漆匀洁,颜色鲜丽。构图极为巧妙精美,线纹或细如发丝,或匀称厚重, 描绘技术也达到高度水平。战国漆器图案和铜镜图案,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玉石工艺也有杰出的表现。洛阳金村出土的玉珮、玉璧及各种动物形玉饰,辉县出 土的大玉璜、雕金镶玉嵌珠银带钩和玉鹦鹉,技术精绝为古代玉器工艺之冠。金村发现有玉石工艺的半制成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制作过程。但古代制玉的技术, 对于我们仍是一个谜。

东周男子服饰与西周服饰相差不多,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服装款式特点为右衽(音: 任)、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较多,也有衣长与坐齐的。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但还没有纽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
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一般“士”服是窄袖织纹衣。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珮。

而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和一般的士人有所不同。他们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战国玉人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

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有较大的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相关新闻
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纺织和铸造业
玉器的缘起缘落(三)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
湖北发现三座大型春秋战国古墓群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