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中国媒体希望——互联网

人气 1

【大纪元4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吴雪儿香港报道)因屡揭中国股市界的黑幕,而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的资深媒体人胡舒立,昨日应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的邀请,在香港举行“2010国际传媒会议”的午餐会上发言,谈及过去创立《财经》品牌的一些回顾,以及国内媒体发展的新机会——互联网科技。

胡舒立说,在中国从事媒体不容易,如果不是那些此起彼落,不断出现的转机,可能一早就放弃不做了。同时,对报道事实的坚持让她们没有放弃新闻工作。
胡舒立在会上谈到她于1998年创立的《财经》杂志:“我们所经历的路就是艰辛和机会的见证。”

《财经》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胡舒立认为,《财经》提高了国内媒体的水准,而作为最畅销的财经杂志,《财经》的广告收入为同行最高,而且非常盈利。外媒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有引述《财经》的报道内容。
胡舒立提到去年11月,打造《财经》名声的工作团队被迫离开,“那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她不打算把事情详细说明。

胡舒立谈到有报道指团队的离去对中国媒体业是一个倒退时说,“但这并不是事实,我们卷土重来,我们选择离开,是我们想继续做我们在做的事,而不是因为我们想放弃。”

胡舒立随后创立“财新传媒”,并身兼发行人和总编辑两职,旗下目前有“财新网”。而《新世纪周刊》和《中国改革》杂志,于今年1月起正式运作并出刊。

胡舒立说,“财新传媒”仍然是报道经济和商业消息,仍然在中国进行高质素媒体运作:“还有我们会通过更多的媒介获取更多读者。”胡舒立相信中国媒体的出路在于发展蓬勃的互联网。她说:“《财经》一开始是月刊,4年后成为双周刊,影响力巨大,这归功于互联网,把《财经》传播到更多更多的读者。在中国,八成的中国网络使用者在网上看新闻,在西方,上网看新闻的比率是两成,互联网是媒体业发达的背后要素。”

她说,在未来将下决心要实行多媒体专业传媒运作,鼓励记者利用多媒介运作。
胡舒立在回应外国记者指国内媒体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国家机器时说:“我不认为媒体在中国仍是国家工具,中国的媒体极为多样化,你绝不能说目前在中国只有一种声音存在。”

然而在随后一个会见传媒的记者会上(胡舒立第一次在香港的记者招待会),当被本报记者问及中宣部和国内媒体的关系时,胡舒立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最后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

胡舒立于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9年11月辞去《财经》杂志主编职务,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现任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新世纪周刊》总编辑、《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网传文强获刑感言 网友称死前说真话
零售巨头亚马逊起诉北卡税务部窥探客户资料
美法院判FCC无足够权限监管宽带网
谷歌公布各国政府审查数据 中国留空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