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百胜:谈中国高校教育的困境与希望(上)

——写在七月的边上

纪百胜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7月27日讯】七月流火,酷暑难耐,然而在中国大陆,每年的七月,因为高考,又是一个寄托着无数年轻学子梦想和希望的紧张日子。

自从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大陆恢复了高考制度,过去在人们眼里,成功考进大学似乎就等于拥有了迈进社会高阶层的通行证,于是,穷者为脱贫,富者求上进,加上激烈的社会竞争,几十年来,“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考崇拜现象是愈演愈烈。

记得在过去,高考的日期总是定在那雷打不动的7月7日到7月9日,由于当时高校录取率低、而且先填志愿再考试的方式更增添了一些人生赌博的意味,又因为七月份天气炎热、考生心理压力大、中暑晕厥现象频发,所以高考七月又被考生们戏称为“黑色七月”。近十多年来,大陆的高考制度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屡屡变革,考试日期也改到了六月份,但学生们的负担并没有减轻,七月酷暑,学生和家长们还是要为填报志愿、打听讯息而费心尽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这个日子,都会留传下许多有中国特色的高考传奇故事。家长陪护、高价借读、高考移民都已经是历史久远的传统故事了,高考状元出书、高考满分/零分作文赏析、考生虔拜“考神”、“高考综合症”、心理焦虑跳楼、“高考解放日”撕书、骗子高校招生陷阱等故事也都每年在各地上演着。

多少年前,我也曾是这高考大军中的一员,记得当年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和家长们都不太懂得如何填报志愿,即使是重点高中亦不例外,因为当时没有互联网,出版业亦不发达,找不到什么关于高考状元经验谈、生涯规划指导类的书籍;而多少年之后,我也面试过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却发现除了生活观念的不同之外,他们几乎就与多少年前资讯闭塞的我们一样,在社会认知与生涯规划方面几乎是一无所知,就这样迈进了大学,又冲向了职场。

高中时代,是每一位年轻学子求学成长的黄金年代,也是最富有学习热忱和创造力的年代,回头看看,纯真岁月中挥洒的青春和汗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怀念。然而,今天的考生在走过高考拚搏后换回的大学文凭,真的都能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吗?

(一)全国高考,公平竞争?

众所周知,高考严禁作弊,作弊者将在其学习档案中留下永久的记录,但全国高考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大陆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录取分数线是不同的,那么高价借读、高考移民等现象早已是屡见不鲜了,而在今年高考成绩揭晓之时又曝出了一个冷门新闻,那就是湖南省的许多“高考状元”竟都是拥有国家证书的“武术高手”,为获得高考加分的专项武术培训已成为当地的“一条龙”产业。

《中国青年报》在6月30日刊发的专题报导《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中指出,湖南省的高考成绩近日揭晓,但令人惊讶的是,不少“高考状元”竟都是拥有证书的“武林高手”,他们都因为武术项目获得了10到20分的高考加分。经过调查发现,在这一培训项目中普遍存在着违规操作,并已形成了利益链条。

据当事人透露,在湖南省的某些地区,高考武术加分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高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校就会通知学生,可以个人名义与“湖南省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签订协议,业余学习两年武术课后可以参加“湖南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只要获得单项前6名、经过测试,即可在高考中加20分。这家“武术俱乐部”已在多个城市成立了分部,据当地媒体去年报导,最近从这个俱乐部里已经走出了20多名清华北大录取生。

只经过两年的业余训练,当然不可能在与专业武术运动员的同场竞技中保证拿到单项比赛的前6名,但,在比赛赛程设计中有一个“漏洞”:《湖南省高考特长生加分制度》规定,获得省级比赛前6名的学生可以获得20分的高考加分,获得相应的市级比赛名次可以获得10分的加分。如在“湖南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这场省级比赛中,不区分专业组和业余组,人人都可报名参赛,武林高手与业余票友同场竞技。比赛分为男女两组,男女组中又各设“市州组”和“馆院组”;这几组中又各设刀、枪、剑、棍、南拳、自选拳、太极拳、对练等8个项目。这样算来,每个项目组中的前6名都有可能获得加分资格,那么这轮比赛下来,就有192人可能获得高考加分。

而在项目策划人与相关方的“宏观调控”下,参加比赛的专业武术选手其实并不多,这样一来,每举办一次这类比赛,就可以有100多个高考加分的名额出现。而武术类比赛项目不同于田径、游泳等量化考评的项目,其中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而且比赛不限定每位参赛选手所报项目的数量,基本上每位“高中武术爱好者”在每轮比赛中都会报2到3个比赛项目。

其实这一“运作项目”只是钻了制度的空子,毕竟还属于一个公开的“阳光工程”。而真正的“项目运作”不仅可以在分数揭晓之前,更可以是在考分揭晓之后,只要你在相关渠道有过硬的路子、面子和票子,这就是国人上下皆知的中国式潜规则。

能够凭实力轻松考进名校的考生毕竟只是少数,在残酷的中国式就业竞争环境下,家长们为了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几乎都愿意倾尽所有,全心付出。而少数深谙权钱交易之道的“路道硬”的考生家长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形形色色的招生诈骗在全国各地大行其道,每年都有许多没路子却想“走捷径”的家长上当受骗。

中国式高考,多少国人的心中之痛?

(二)社会不卖大学生的帐

其实,要获得大学文凭并不是只有六月高考一条路,头脑活络的家长和考生还有很多其它的选择:参加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甚至漂洋过海直接去国外锻练发展拿“洋文凭”……在大学生铺天盖地的今天,用人单位已经对求职者文凭的类型不甚在意了,只要有国家电子注册,全日制大专、国家承认学历的“洋大专”、成人高考大专、自学考试大专、网络教育大专……都是大专学历,都受国家认可,不容歧视。其实处于“世界工场”底层的大陆制造业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求职者当下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而这些正是许多应届大学生所欠缺的。

世事变迁,斗转星移,随着中国大陆教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不断新建教学楼扩大招生;形形色色的大专、本科学历班、硕士研究生学位班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地涌现:大专、本科学历班是现在技校、职高学校教师的主要业余创收项目,技校生、职高生在校多进修两年也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而这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都不用上课,直接由学生自投单位“实习”打工挣钱、积攒经验,这类文凭的技术含金量可想而知。于是在许多年前,人们就突然发现,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大学文凭不值钱了!

当然,一些著名高校的优势专业毕业生还是很吃香的,他们有着他人难以替代的专业优势,但众多虽有大学文凭却无专业优势的年轻毕业生确实是前途堪忧。

是啊,国家早就不包大学生分配了,绝大多数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得自谋职业,绝大多数都得去挤人才市场,与全国流动的应届往届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成人教育毕业生、中专技校生一同竞争工作岗位。然而缺乏实际职场经验的大学应届生并不被企业单位所看好,会理论但缺实践、眼高手低、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是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通病,这与学校教育制度有关。相反机电专业或特定实用专业的许多中专技校生却大受企业单位的青睐,熟练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甚至普遍要高于大学毕业的办公室文员。所以有不少普通应届大学生打出了“零月薪”的求职口号,宁可不要工资免费实习打工,只求获取工作经验和竞争资本,才便下一次成功跳槽,然而往往还是鲜有单位问津。这是因为除了国有企业单位之外,中国人才市场上许多单位都是实打实的民营企业、“世界工场”链条末端的制造型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在华子公司的制造工场……目前在中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最活跃的就是制造型企业,它们更喜欢有着实际动手能力的熟手。

社会上当年的空缺岗位就这么多,而且多数是制造型企业的各级职位,那么大陆教育产业的导向就是过剩教育,让更多的人获得大学文凭,造成了普通大学生在社会上供过于求,所以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只能与中专技校生一同竞争操作工岗位,但相同年龄的学生,中专技校生往往比大专生更多出几年工作经验,大专生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企业单位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求职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同时,大家也都看到了在党国体制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所享有的优厚福利和优越地位,于是虽然大家都知道没有关系进不了衙门,但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还是密集得如同过江之鲫,最近媒体还曝出了一则广受关注的新闻:无数大学生竞聘一个有着准事业单位编制的掏粪工岗位。

另一方面,在职学历进修的研修班、学位班也借着教育产业化改革的春风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很多单位都讲资历,许多新研究生进单位也只能先从基础做起,而早早进公司的大专生可能早已晋升为部门主管,他们利用不长的业余时间进修就可以获得本科、研究生学位甚至学历,学历轻松升级还不影响职场成长与工作时间;同样,早进单位的中专生也可以很快获得大专和本科文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就业是硬道理”、“有钱有闲什么都可以换到”,文凭不过硬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成其为问题。

于是家长们不禁要开始奇怪:大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咋就老是没有优势呢?

(三)大学里,学生学到了什么?

在交流时,很多学生同我说,大学毕业了,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只是上了多少门课程,通过了多少次考试,花时间考了一张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一张驾照,就这样来闯天下了;感觉专业知识和能力也都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没有多少实践机会自然谈不上什么专业能力,唯一的实践就是假期勤工俭学,毕业前半年找家单位打份工,到时候通过论文答辩,换来了毕业文凭,你就算出师了。以毕业文凭为敲门砖,找到单位后,一切再重新学起。

当然,和世界各地的大学一样,中国的大学也分有不同的水平层次,有名校有庸馆有野店,不同的大学,其教学质量和水平肯定是不同的。一般来讲,一所好的大学首先是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一个开放自由的求学氛围,带给学生们自信心甚至是优越感,在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教育下,让学生们在实践锻练中掌握自学、研究和创新的方法,拓展眼界、思维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名校往往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氛围,这或许就是她能给予学子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由于受整个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国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和小学、中学的教育没多少不同——还是那中国特色的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大学教育的出发点本应当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文化、经济与科技的创新和进步,然而很多高校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不断深入,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氛围早已变味,一切向钱看,发的教材是过期的没关系,考试时能复述教师的个人讲课笔记就行;外国院校的学生一个个忙忙活活地搞着课题实践与项目协作、头脑风暴,而我们中国的学生只要上网买论文就行了……整个教育是与实际社会的特点相脱节的,谁都知道这些教材很多都没有用,出了校门都得扔掉,于是高考结束后考生们疯狂地撕书发泄,大学毕业时学生们打包卖教材,这样的教育,怎能说不失败?

于是,学生们在高校里往往都趁着青春年少,各自干着各自的经营:

一流名校的学生出国的多,于是新东方培训、雅思、托福一直很受欢迎,他们看清了高水平的研究、发展包括生活还得去国外;

一些热门专业或优势专业的大学生,很多也都在埋头学好专业功课;

那些二流三流及末流高校的学生,就是享受生活的多了:很多学生花在打游戏、网络电影、谈恋爱上的时间,绝对比自习功课的时间要多得多;上课时自由活动,考试前复印笔记,中国式作弊蔚然成风……既然拿到手的都是商人贩售的过期版本教科书,考试只要背背抄抄与老师搞好关系,既然面对未来谁也保证不了什么,学校的“就业指导”也形同虚设,将来的一切还得靠自己靠父母,那很多学生在闲暇时间里也就乐得逍遥了。

确实,现在中国很多高校的教育都还远谈不上开放与创新,相反意识形态管制的传统还是经久不衰,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被传唤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国家就连谈论本国的真实历史和社会现实都不准许;高校每个班级都设置了负责监督和告密的匿名“信息员”,他们的责任就是监视教师和同学的思想和表现。

一直关注着儿童教育的著名作家郑渊洁曾经直截了当地指出“大学文凭实际上是加入打工族的特别通行证。拥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好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给别人打工。”其实现在普通的应届毕业生连找到工作都成了奢望。《蜗居》和“蚁族”的故事正是他们真实处境的写照。国家不管就业,失业大军长期呆在家里,于是善举辞令的政府又鼓励大学生们自主创业,说的是好听,可现在就连个人在网上卖些闲置物品将来都得要征税,确实堪称世界奇观。

学业与实践相脱节,教育与社会相脱离,造成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着人才市场上的茫茫人流,不知所措。既然在本专业上缺乏实践经验和竞争力,许多大学生求职时最硬气的资本也就只剩下外语证书、计算机技能证书和驾照了(英语四六级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的),就这样闯荡职场,确实艰难。

然而许多望子成龙的敦厚家长并不知道这些,他们总是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宣传下,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对子女们的成长全力支持,可惜他们遭遇的是中国式的教育体制,和再现实不过的教育产业链条和就业市场。最近看到一个报导,讲一位农村的父亲因交不出学费无颜面对读着大学的儿子从而自杀“谢罪”,他真的认为自己无能、没能够承担起他应尽的义务。看到这类人间惨剧,除了对同胞们艰辛生活的深深悲恸,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玉清心:从“砍童案”的法律过场看政府态度
秋不曲:什么样的言论是错误言论?
陈纲:在没有共产党的日子里
广东仅7.61%本科生签约 同比降低50%以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