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造谣 诺贝尔奖评委同中共绝交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6月08日讯】曾经因为主张“网络实名制”和吹捧重庆“唱红打黑”而闻名一时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近日再次成为遭到“围观”的热点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Goran Malmqvist),因为李希光“造谣”,愤而同中共当局绝交。这位瑞典汉学家还给清华大学校长写信说,李希光造谣太缺德,这样做只能给清华抹黑,给中国媒体抹黑。

马悦然VS李希光

美国之音7日报导,87岁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是西方汉学界知名学者教授,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他最近发表公开信,严辞抨击说,清华大学李希光“造谣”,给清华、新闻界和中国抹黑。李希光没有回应马悦然的批评。

报导说,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中国青年作家张一一。他4月下旬在其微博中说,他曾给了马悦然60万美元,让其翻译张的作品,“承诺为其作品获奖进行公关”。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5月中旬发布一条微博说:马悦然接受张一一60万美元定金,答应推荐其参选诺奖。

马悦然给清华校长公开信

马悦然马上给清华大学校长发出公开信说:“我很惊讶,一位知名清华教授还会造谣,指责我接受60万美元贿赂,翻译某作家作品,说服其他评委让该作品获奖。我根本不认识该作家。”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将该信发给了中国南方都市报。陈文芬还对该报记者说,他们根本不认识张一一,也不认识李希光。

但李希光说,消息来源是“外媒”。李希光给南都记者回复短信说,他的消息来自“中国广播网”,而广播网上的消息都是“据外媒”,所以,李希光在其微博所发的消息也是“据外媒”。

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说,中国网上的消息都是“据外媒”,但都没有链接任何外国新闻网、新闻媒体作为参考。这种做法“至为荒唐”。南都援引陈文芬的话说:“李希光是新闻学院的教授,连这样的新闻,也没有去查新闻源头就转载。我认为他是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学术良心。”

马悦然同中共绝交

报导说,据陈文芬的博客,马悦然(5月19日)给中共驻瑞典大使馆教育参赞张宁发出一封公开信,信中说:“我对李希光先生的做法表示‘欣赏’,他既没有专业知识,又缺乏学术良心。起初,我还把这件事当作是一场非常可笑的闹剧,可是,当我得知李希光教授是利用官方网站来替张一一传谣之后,我便决定从今天起,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的大使馆绝交。”

马悦然说:“我的这个决定对中国官方来说,当然算不了什么,可是对我个人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南都报导,李希光没有在其微博消息中标明转自何处,而此微博被转载近200次,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不少网友感慨诺奖评委也被潜规则。

吹捧唱红 李希光回报丰厚

据《南都周刊》的报导,不久之前,李希光被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作为特殊人才“柔性引进”,知情人士透露,李本人“可以不来学校,但其论文要署上西政的名”。作为交换条件,李希光马上就在重庆渝北区拿到了一套240平米左右的花园洋房,“房子相当于三层楼,下面一层是车库”。李希光只需按每平米1,600元的成本价,一次性付清,而附近的商品房价,则至少在每平米7,000元左右。

法广报导,对此,有评论回顾说,李希光成名主要是因为他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网络实名制”,另一个则是批评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1996年,李希光与其他学者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曾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质疑。

时评人安替就曾撰文批评说:“李希光的英文论文,都是主张信息自由流通的,但是,他的中文论文却在极力主张信息控制。这就好比是,两个观点截然不同的人在互相反驳一样。”这不免令人匪夷所思。

报道说,不过,李希光近期最为引人注目的观点还是他对重庆“唱红打黑”不遗余力地高度赞扬,他评价“唱红”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李希光说:首先,“通过唱红打黑,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其次,是赢得了国际发言权,树立了新品牌;因此可以说,唱红打黑,特别是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等等。

对此,东方网上学者王晓渔的文章点评说,但遗憾的是,李希光本人却并未贯彻重庆唱红所提倡的那种大公无私和艰苦朴素的精神,相反,倒是有以吹捧重庆唱红换取个人丰厚回报,搞变相“有偿新闻”之嫌。或许是深知自己“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在《南都周刊》记者随后追踪采访李希光时,他才又突然想起了“艰苦朴素”的精神,以自己身在美国,“电话很费钱”为理由,匆匆挂断了电话,此后也不再回复记者的短信。

有网友点评,李希光先生好不容易守候的“光彩亮相”,却眨眼之间就成了自毁名誉的道德败笔,就算他以后不再担任什么“长”,只当一个纯粹的教授,他的这个道德污点也是难以洗清的。由此可见,那些在中国大学里行政领导和学术研究一肩挑的人士,尽管在国内可以如鱼得水,趾高气扬,但是,在挑那些西方名人的“毛病”时,还得悠着点。其实,李先生和作家张一一这次的运筹帷幄,百分之百是“中国特色”,以为偌大的世界就是中国情形的简单放大呢。(网友李伯勇)

(责任编辑:孙芸)

相关新闻
外电:中共难阻自由讯息浪潮
何清涟:新闻自由是实行宪政民主的先决条件
黄河清:中国,你的明天在哪里?!(九)
牟传珩: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地位正在沦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