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亿信托资金池被疑潜在“庞氏骗局”

人气 7

【大纪元2012年10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高紫檀报导)近年来,中国信托业界资金池类产品风行,数额已高达千亿规模。在信托公司乐此不疲的同时,外界质疑,“资金池”通过期限错配募集资金,以短借长投的方式展开运作,这必然造成借新还旧的现象。

业内人士称,在借新还旧过程中,如果持续出现项目收益不能覆盖融资成本的情况,极可能会形成信托版的“庞氏骗局”。而且即使项目不出现问题,如果碰上大规模赎回,由于信托资金流动性不足也会导致产品“崩盘”。

大陆信托资金池模式盛行 规模达上千亿

据《证券时报》报导,五矿信托人士介绍,从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信托资金池模式看,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信托公司一次或多次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投向单一项目,信托期内设置开放期,允许委托人申购、赎回,并提供流动性保障,实现短期资金投向长期项目,通过时间错配降低资金成本。即在资金与项目配对上,形成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最典型的如中信•虹道号贷款集合信托计划,根据安排中信信托将在6个月内分12次募集24亿元资金,每期产品期限为6个月。

而另一种模式更为常见,是信托公司以开放式基金模式发行信托计划,在发行时未确定投资项目,或投资多个项目,或以组合方式投资(可投向其它信托产品,暨信托中的信托),信托期内设置开放期,允许委托人赎回,提供流动性保障。即资金与项目配对上为多对多的方式。

由于目前信托资金池类产品资金门槛较低,购买起步金额一般为50万元,有的甚至低至30万元;有固定收益保底且回报诱人,年化收益可超过6%至8%以上,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此外,投资人所投资金在结束一期资金池产品后,可选择直接滚动到下一期产品中,减少资金闲置时间。因此在投资人中相当受欢迎。

上述报导引述深圳某信托公司人士的话称:“行业内几乎每家公司都有2只~3只此类型的产品,总规模估计不下千亿。”

信托资金池模式有绕开法规嫌疑

信托资金池模式产生之初,曾被质疑故意绕开法规监管。

2007年大陆施行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但单笔委托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资者和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限制投资者人数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确保集合信托的私募性质。

但现在许多信托资金池产品中,存在信托中的信托,即一个信托募集到资金后又投向另一个信托,以机构投资者名义避开信托产品中的自然人数量限制,但如果整体来看,整体信托产品中就会存在超过50个单笔委托金额300万以下的自然人。

信托资金池模式被质疑潜在“庞氏骗局”

有业内人士担心,此类产品在借新还旧过程中,如果出现项目收益不能覆盖融资成本的情况,有可能形成信托版的“庞氏骗局”。

《证券时报》报导中,五矿信托人士认为,由于资金池信托资金与项目不能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没有项目隔离手段,因此任一所投项目出现风险,都会出现连锁反应。如果信托公司不披露这样的风险,而使用新的资金偿付旧资金,“庞氏骗局”的形成便不是危言耸听。

前交通银行理财师华维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个肯定有“庞氏骗局”这种现象。尤其现在这个项目有点打法律的“擦边球”。

华维表示,信托产品一般没有这么短期限,一般都是投资几年时间都很正常,这个类型变成了一个短期的理财产品,看似优点,实则风险很大。尤其投资门槛低,更会令许多中小投资人上当。“中国投资渠道太狭窄,监管部门对这些也监管不够,没有履行自己职责,老百姓对金融产品的认知不够,一旦亏了,找谁都没有用。老百姓是弱势群体。”

华维说,至于利用后来投资者钱支付前面投资者利息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投资项目没有成功,“前期的投资就拿不回来了,不要说收益回报了,没有了。”

还有业内人士称,由于资金池信托项目通常持续时间较长,时间跨度中利率波动可能性较大,一旦信托收益低于市场预期必然会引发大额赎回,这也会导致信托公司没钱应付而出现崩盘的情况。

近两年,中国天津大批量私募公司出现,采用的就是“庞氏骗局”的模式,导致数十万中国百姓上当,许多人倾家荡产。

庞氏骗局简介

“庞氏骗局”称谓源自于美国一名意大利移民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的一场金融骗局,以编造的项目许诺高息欺骗投资人,利用后来投资人的钱支付前期投资者的利息,进而欺骗更多投资者。

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gaozhitan@gmail.com。

(责任编辑:刘晓真)

相关新闻
看!富人们把钱投向哪里?
中资企业挑战美审查程序 奥巴马下禁令
中国经济异常疲软 致原油价暴跌4.1%
外媒:中国经济“硬着陆”正在发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