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禽流H5N2纪录片导演李惠仁专访   

只手遮天 防疫网破洞 枉顾人民付托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03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耿豫仙台北报导)前言:本月3日农委会公布禽流感H5N2高病源在台爆发,南部鸡场顿时陷入扑杀、消毒的高度作战中。而揭发H5N2高病源流感事件的纪录片导演李惠仁,6年来默默追踪,亲自解剖、送检,到确定是危险的“高病源性”H5N2,并寄了三只病鸡给农委会证实。但农委会仍拖延了70多天,谁隐匿了疫情,9日立委赵天麟、刘建国公布了专家会议的录音带,会议中前防检局长许天来口口声声“不急,等老板下台再说”等,让禽流感事件进入高潮,行政调查、检调约谈皆已陆续进行。以下专访纪录片导演李惠仁谈拍摄过程的心得。

记者问:从你说政府隐匿禽流感疫情,到上周五立委公布录音带似有玄机,这样的进展过程,你看到了什么?

李惠仁(以下称李):禽流感的专家会议、美牛的专家会议,我看都是一样,谁参加不知(美牛第三场有公开)、谈什么不知,专家的结论又会被官员推翻,或被只手遮天。

文官体制、官僚体制权责划分不清,甚至有些单位会滥权,以禽流感事件中,防检局与家畜卫生试验所来看,试验所是国家实验室,负责疾病的判定与诊断,高、低病源就是试验所判定。而防检局与试验所是平行的单位,负责行政作业,疫情的发布、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连系。但从立委公布前防检局长许天来录音带中,我们发现行政的黑手伸到了检验机关,防检局的滥权。行政体系崩溃,防疫网当然就破了。目前迫切的是要把防疫网“补”起来,也就是行政文管体系要重新建立,“破的”、“错的”要一并处理。

行政官员为民服务,以民需求为重。官员有专业知识,受人民的付托,应将专业知识放在如何帮助人民、解决问题上,而非欺骗人民,这是再清楚不过的。

问:在这六年追索禽流感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李:第一“资讯不对等”,即便台湾已有了“资讯公开法”。现在疫情的关键就是防检局隐匿疫情,很多的专家会议、很多实验报告,民间想透过政府资讯公开法申请那些资料,都被“机密”不能公开为由给挡住了,我们与政府在“那天秤”上是不对等的,我拿不到资料。因为我追了多年,后来有人陆陆续续知道了,匿名寄了那些资料给我,我目前是靠这种方式突破,也有些专家、学者私底下帮忙,也怕公开会影响未来申请政府的学术研究。

第二是“播出的通道”。这样争议性很大的影片要到“哪里”播出?我曾打电话给电视界中、高阶层的老朋友,试问影片是否可能在他那播出,他们也很明白告知“不太方便”,为什么?他们说:“因为还有两个农委会的案子在执行。”

问:政府部门是否隐藏着很多“资讯不对等”的情况?

李:是如此,可以从农委会类比到其他的政府部门,多少都有这个问题,只是程度的高低而已。

这种不对等在自然科学部分尤其明显。就如我学新闻的不是学科学的人,对科学的知识不是相当理解,只要他们丢出厚厚的一叠原文书,当下会无法解读是真是假。还有,在采访、论辩时没有相当的对话基础,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不足,这些单位随时一个专有名词,就会让你马上愣住,很难继续。

问:新闻从业人员面对政府“资讯不对等”的问题,如何突围?

李:欧洲的“资讯公开法”远先进于台湾,目前首要应要求政府落实“资讯公开法”。台湾政府每每用“机密”、“极机密”的框框阻挡,唯有冲破这个樊篱,媒体才能得到正确的讯息,政府官僚体系,才不敢用这保护伞胡作非为。此外,当民间在发起修改类似“资讯公开法”的相关的法令时,新闻从业人员绝不要有不相干的想法,媒体应极力促成。

问:外界质疑你非专业,如何能解剖、验证病鸡?

李:每个人都不是万能,要出门,有汽车有高铁,要到更远有飞机,这些是智能的工具部分。不懂禽流感可以找病理学的专家咨询,鸡只解剖可以找生技公司,我只是站在一个新闻研究的工作者,好好把所有“智能”工作分配好,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相当”的调查报导,不一定都要具备很专业的知识才能做报导,新闻很多都是“做中学”。

问:这次事件后,有压力吗?

李:网路上有很多对我的负面评语,有人说我是门外汉、有特别的目地等。其实,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块土地更好,因为我们、后代都在这里生活。如为了名利,我大可留在电视台工作,收入会比现在多4倍,轻轻松松;说我为了得奖,这个也很正当,为了找播出的通道,参加各种比赛入围只是让更多人能看到的一个手段。

但不论正面、负面的评价,台湾是个多元的社会,任何不同意见,只要不是人身攻击或伤害,我们必需尊重。多元的交流、对话是很重要的。

问:你如何看现在媒体的“置入式行销”。

李:“置入式行销”对电视台或平面媒体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有些议题媒体在顾虑下“不愿”或“不便”去做。此事绝不可轻乎,尤其是新闻部分,会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独立的第四权,这个底线一定要捍卫。

举例来说,如果2012年这段历史,许多新闻都是以“置入”或“业配”处理,没有真正去发掘、辩证新闻的内容,20年后,或更久,后人试图建构2012年的社会经济,或写论文,会被大量的置入行销、业配的假新闻误导,以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或某一事件就是“这个面相”,进而造成历史建构的误差及真实性,后人真假难辨,会留下错误的历史。

问:纪录片补足主流媒体新闻的细致,那公民记者的角色及未来的发展,你如何看待?

李:公民记者可以补足主流媒体不报或漏报的新闻,但毕竟公民记者绝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某些深层、需要查证、辩证部分较弱。

但虽然初期公民记者可能还没办法很快补足主流媒体的不足,只要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投入,整个媒体环境会越来越好,而且现在网路新媒体不断的发展,我很乐观看待公民记者的崛起。◇

纪录片所需的事前功课
基本工具 摄影机(手机、照机)
设定拍摄议题 议题没有特别选择,任何社会不美好一面想让其再好一点
基本专业知识 对设定的议题要有基本的专业知识
智能工具 利用各种智能工具,如专家、机构等,使纪录片更完整、专业,具说服力
通路 通路纪录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被看见,让议题发酵广泛被讨论,所以要找出播出的通路,最好的办法“参加比赛”
资料来源:访谈内容 记者/耿豫仙整理

(责任编辑:赵姿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