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坚不应酬 宋培民靠守信闯印尼

人气: 7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周永捷雅加达特稿)“要有信用才能生存”。台湾迪化街出身的印尼纺织大亨宋培民谈到在印尼的经商之道,这也是他近40年来可以坚持“不喝酒、不应酬”而能在印尼打下大片江山的原因。

记者前往在雅加达近郊茂物(Bogor)的纺织工厂,数千名员工的工厂里尽是震天价响的机器运作声,宋培民亲自带着记者穿梭在占地10多甲迷宫般的偌大厂区里,从蒸气厂、原料厂、裁缝厂、实验室到成品展示间,细细解说厂区一景一物。

1970年代,因为台湾成衣事业成本节节高升,宋培民家族毅然前往印尼发展,迄今已近40个年头,企业发展形成“一条龙”,从原料、纺丝、织布、染整到成衣,通通自己来。

有别于传统的成衣厂,宋培民的工厂也替德国知名衣服品牌代工,走高品质、高单价路线,像是百货公司里看的到的欧洲品牌羽绒衣,都是从这里出口。

“信用,就是要有信用才能生存”。谈到在印尼近40年的经商之道,宋培民说,他秉持父执辈做生意的原则,讲究信用,不拖欠货款,“开出去的票一定是铁票”,所以当1998年发生金融风暴时,没有一家供应商急着向他要钱。

他自豪说,由于他的信用良好,即使到现在向台湾购买成衣原料都不需开信用状。

谈到台商赴印尼发展,长期观察印尼市场的宋培民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说,“(劳动力)便宜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品质和创新”,若只是仰赖印尼的廉价劳动力,将来很难和其他人竞争。

他也提醒,印尼和大陆不同,对于工业区有配套规划,如果台商只是一昧的把大陆那一套搬到印尼来,以为几年过后就可以变卖土地赚钱,结果可能会大失所望。

谈到印尼劳动力的素质,宋培民说,印尼工人普遍都天性善良,个性老实,不会想要搞花样,只要训练得当,熟能生巧后,印尼劳工的产量也很可观。

宋培民指着当年工厂开张时,当时的印尼总统苏哈托前来剪彩时留下的照片纪录,他对于印尼经商前景信心满满,并鼓励其他有志前来印尼开疆拓土的台商,“只要肯做、好好做,即使是小企业也能赚到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