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竹北.六家林氏古厝群

Tony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09
标签:

竹北六家林家祠(县定古迹)

竹北六家的林氏古厝群是北台湾现存最大的单姓古聚落。来到现场时,不禁感到惊讶, 在这高楼大厦、新式公寓林立的竹北市区,竟然有这么一大片古厝群座落其间。

林氏古厝群占地有多广呢?以社会大众较熟悉的板桥林家花园做比较, 林氏古厝群占地范围就比板桥林家花园还来得大。

板桥林家花园是单一的大宅园邸,而六家的林氏古厝群是由许多古厝组成的传统聚落。板桥林家的宅邸创建于清朝咸丰初年(1851),而六家的林氏聚落则形成于乾隆时代,历史更早一百年。

板桥林家花园为国家二级古迹,六家林氏古厝群则有三级古迹(问礼堂)、县定古迹(林家祠)及历史建筑(忠孝堂等多栋古厝),整个聚落被保存为客家文化园区,国立交通大学在此设立客家文化学院。

板桥林家的开创者林平侯为闽南漳州人,而六家林氏的先祖则是来自广东饶平的客家人。清朝乾隆17年(1752),林钦堂、林孙彰、 率领林居震、林先坤等人从鹿港来此地拓垦。当时垦地是以“犁”做为计算面积单位, 一张犁约等于五甲,林家拓垦三十甲土地,因此地名就被称为“六张犁”。六张犁的地名沿用一百六十几年, 一直到1920年才改名为“六家”。

六家问礼堂(三级古迹)

林家进入竹北拓垦的第一代,林先坤最具有领导才华,开垦有成,于是陆续有族人由家乡渡海来台, 进入六张犁开垦。

乾隆35年(1770)林先坤创建善庆堂,以祭祀先祖,建立了林家在竹北的家业。

拓荒时期,台湾各族群之间冲突频繁,林家以紧密的宗族力量,在六张犁形成单姓聚落, 聚落外围挖壕沟,筑刺竹,设隘门,团结合作,终能在此落生根,而扩大发展。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发后,林先坤号召乡民组成义军,防卫家乡,并协助清军平定乱事, 事后获清廷颁赐“褒忠”匾额及军功奖励。 林先坤的三子林国宝承袭父风,持续努力经营,并热心地方公益;嘉庆年间,捐官得监生; 道光6年(1826),林国宝捐资协助淡水厅治竹堑建筑砖城,而获朝廷获“奉直大夫”的诰封, 其父亲及祖父亦同获追赠此一殊荣。道光11年(1831),林国宝之子林秋华中乡试武举人,林家在地方的名望更为显赫。

次年,林家兴建问礼堂四合院,做为林家议事的公厅,并于堂前竖立旗杆,以光耀门楣。问礼堂的堂名取自《论语》所记, 林氏先祖林放问礼于孔子的典故。林家亦将原有的善庆堂改名为“大夫第”。问礼堂、大夫第相邻,并称“南北双厅”。

林家祠堂的创建,则渊源于林先坤于乾隆年间联合族人所成立的“次圣公尝”(注1)。 林先坤陆续购买田地,作为次圣公尝的祀业。次圣公尝的田产收入累积渐丰,光绪8年(1882),兴建祠堂,称为“次圣公厅”。 日治时代明治44 年(1911),改建成现今的规模,厅堂奉祀林氏始祖,成为饶平林氏六派宗亲的公祠,因此改名为“林家祠”。

林氏古厝群以问礼堂、大夫第及林家祠最具代表性,而园区内还有几栋古厝座落其间,被登录为历史建筑。交通大学的客家文化学院也座落其间, 是一栋新建仿客家土楼的圆状建筑物,以做为客家文化的学术研究机构。

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园内正在整修的古厝之一

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园内正在整修的古厝之一。

新瓦厝忠孝堂(历史建筑)

林氏古厝群的范围不仅于此,附近不远的文兴路还有另一个区块的林氏聚落, 是乾隆年间追随林先坤来台拓垦的饶平族人林孙檀的后人所定居的聚落。

当时由于林孙坛家族人丁渐旺,嘉庆10年(1805),林孙檀的三子林象贤和四子林象明移居于六张犁附近的芒头埔,并兴建“忠孝堂”公厅, 由于创建年代略晚于六张犛林先坤家族的善庆堂,因此被族人称为“新瓦厝”。

林象贤育有六子,被称为“上六房”;林象明育有四子,称为“下四房”,合称十大房。族人以忠孝堂公厅为核心,向左右两侧筑屋聚居,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聚落样貌。堂前有广大的禾埕, 并筑有“西河世第”门楼及围墙,周围则建有水圳兼护河,并种植刺竹做为防护措施。

历经两百年的岁月,新瓦屋聚落仍然维持完整的格局。嘉庆10年创建的老公厅遗址亦已挖掘出土, 遗构残垣获得保存,而跨越不同历史年代的古厝老屋也获得维护,并存于聚落,规划为“新瓦屋客家文化园区”。

忠孝堂,林氏古厝群之一,正进行整修工程。

这么大面积的林氏古厝群,何以历经二百多年,而能够维持完整的聚落古貌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六家坐落于竹北的郊区。竹北已发展成市,而这里一直是属于农村地带。

随着社会变迁,工商发展,林家子孙纷纷往外发展,传统聚落荣景不再, 定居的人口减少,老厝就没有翻新大楼的需求,而林家后代子孙众多,年代久远的古厝, 产权变得复杂,也就难以处理了。

后来因新竹县政府实施都市计划,进行区域征收,六张犁林氏传统聚落被规划为民俗公园, 以保留客家文化,政府文化部门对林氏古厝群进行整修,先后完成问礼堂及林家祠的古迹维护, 并陆续针对大夫第及忠孝堂等多栋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工程。

今日林氏古厝群所在六家,已不再是传统农村绿野的景象,而是呈现新兴欣荣的市镇面貌。 这一切的变化不过是最近几年间的事。因为台湾高铁在六家设站,大片农地划为高铁特定区, 几年之间,建商在这里推出上百亿的建案,林氏古厝群附近,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与别墅住宅此起彼矗, 六家传统的农村面貌已急遽的改变。

新瓦厝附近的高铁特定区(资料来源:Google 卫星地图)

这是我第一次来竹北旅行,何以能感受到竹北六家今昔之间的剧烈变化呢?

几年前,外太空的一颗人造卫星飞过台湾上空,清楚拍摄了六家经历剧烈变动的这一幕。

我们从Google 地图看到当年的卫星空照图,即清楚发现,从台湾六家车站到林氏古厝群的这整个块区域, 原本的绿野,已变成大片的黄土,到处都是地皮翻动的整地景象,而如今一条条现代柏油路横冲交织其间, 区域内高楼林立,市景繁荣。

对照林氏古厝群周遭环境的剧烈变化,更能深刻的感受到,林氏古厝群在这巨变的时代里,得以保留原貌, 实为难能可贵。否则十几年后,六张犁的传统客家聚落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无踪了。

民国95年(2006),立足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在此地成立客家文化学院, 林氏古厝群化身为学府殿堂,客家文化学院前的草地上有当时交大校长张俊彦先生所撰的碑文。 张校长是国内电子、半导体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面对林氏古厝群,他以感性的笔触写道:

“回首戊寅迄今,忝掌交大八年,驰骋科技,固然得意,含咀人文,尤更欢愉。此刻闲步林氏故宅,想见先人堂前问礼,张犁易耨之情景, 乃知客家文化学院之立足于此,真可谓璞玉在抱。”

旅游日期:2012.04.10 (写于2012.04.23)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注1:“次圣公”是林家于广东饶平的八世祖; “尝”,古代秋天的祭祀之一。《诗经‧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毛亨‧传》:“秋曰尝。” 林先坤为何特别祭祀饶平八世祖次圣公?导览资料并未说明,想必是次圣公对于林家有重大贡献,而为后人所感念

问礼堂(三级古迹),创建于清朝道光12年(1832)

问礼堂。名字取自《论语》林放曾经问礼于孔子的典故。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问礼堂。附近的已新盖不少大楼公寓。

新金顺(商号),位于问礼堂左侧,贩卖聚落所需的生活用品。

义灵祠,又称“朱罗伯公”,为纪念林先坤的义仆朱阿罗所建立的衣冠塚。相传朱阿罗于闽客械斗时,代替林家顶罪而死亡。
(注:伊能嘉矩的《台湾文化志》,提及台湾族群械斗有顶罪的现象。当时族群械斗的双方, 为应付府官府事后究责,会安排找人顶罪,由族人给予顶罪者安家费,并代为照顾其遗属。林家义灵祠,应非特例, 而是可做为这一历史现象的佐证。)

大夫第,创建于乾隆35年(1770),原名“善庆堂”。

大夫第。历经岁月沧桑,大夫第的前堂及右横屋(护龙)已毁,
1960年代时,整修成现在的样貌。现已征收为县府所有,登录为
新竹县历史建筑,并进行整修。

林家祠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为祀祭林家饶平八世祖的“次圣公尝”。
日治时代明治44 年(1911)改建为一正身二横屋(护龙)一门楼的规模,
为饶平六屋(六个支脉)派下总祠,因此称为“林家祠”。

林家祠。目前未开放参观。

忠孝堂之一,位于林家祠左侧,目前正在整修中。

忠孝堂之二,位于林家祠右侧,目前正在整修中。

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新的建筑座落于忠孝堂后方。

小问礼堂(历史建筑),已整修完毕,现为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国际客家研究中心。

永昌祠(土地公庙),靠近自强南路,为昔日六张犁林家聚落的西侧入口。

路旁的旗杆台,光彩不再,仍然默默诉说家族的光辉往事。

孝堂。林孙檀支派林象贤及林象明的公厅(建于1973年)。

老公厅遗址,位于忠孝堂后方,建于嘉庆10年(1805),当时被称为“新瓦厝”。
公厅因代久远而损坏,林家后代乃于民国62年(1973)另建“忠孝堂”新公厅

二百年前的“新瓦厝”,以及高铁特定区的新楼宇。

相关新闻
桃园龟山 .福源山步道
宜兰南澳 .南澳古道(沙韵之路)
桃园平镇 .平镇绿色廊道.石门大圳
桃园龙潭.大北坑步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