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回味眷村故事 催化族群融合

人气: 4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1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安可纽约报导)眷村,是因时代变迁所产生的居住形态,在台湾多处可见,但给外人一种神秘的感觉。眷村里的居民们来自大江南北、操着不同的口音、吃着不同口味的食物、有着不同的风俗及生活习惯,但却能和睦相处、相互扶持。近年来,因政府进行都市更新计划,许多眷村的老旧房舍面临拆除与改建的命运。在眷村生活的神秘色彩逐渐退去的同时,激起了人们对眷村文化的重视,而许多对其文化的保留、推广及传承的工作便应运而生。

纽约台湾同乡联谊会会长黎洁滢表示,基于对眷村文化的重视,及了解其文化对中华民国台湾历史的深远影响,纽约台湾同乡联谊会决定将“眷村文化”介绍给海外侨社及各界,以期从文化的角度来介绍台湾、认识台湾、了解台湾。经过数个月的努力,得到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纽约台北文化中心及纽约华侨文教服务中心的协办,“眷村的故事”茶会及照片摄影展于 2012 年 11 月 10 日在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纽约曼哈顿中城)举行,茶会中,邀请曾经住过眷村的侨胞分享眷村生活点滴;梁妈妈家及人人江浙海鲜小馆提供了眷村美食供与会人士品尝;并征集甄选出近 120 幅的眷村照片展出。其后,于华埠孔子大厦及纽约华侨文教服务中心(纽约法拉盛)续展,受到社区的鼓励与好评。

●黄湘瑞:浓浓人情味,难忘眷村文化

两三岁时随父母来到台湾,在眷村长大的美东空小联谊会会长黄湘瑞回味说,眷村里家家大门相对,后门相通,墙壁相连,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浓浓的人情味。

黄湘瑞说,由于父母育有八个孩子,父亲就像老牛一样辛苦抚养一家大小,眷粮永远不够吃,小孩也没有零食可吃,于是挖蕃薯和花生烤来吃,拔甘蔗、摇桂圆树,乐趣无穷。不幸被农田主人追赶时,就躲进防空洞。可以容纳六、七个小孩的防空洞,成为眷村孩子烤蕃薯、逃学和下雨天玩耍的地方,也是她最多儿时记忆的地方。

长到十岁左右,黄湘瑞开始注意到眷村妈妈们很喜欢穿旗袍,周末时眷村爸爸带着眷村妈妈去空军新生社参加舞会,妈妈柔美的旗袍与爸爸英挺的军装相称,煞是好看。当时她就想要赶快长大,可以穿旗袍、擦口红。

军眷来自四方,各自带来地方口味:湖南腊味、四川泡菜、北方面点……黄湘瑞不禁说:“我真怀念那时每日清晨,朱伯伯骑着脚踏车的叫卖声:大饼!包子!馒头!我也怀念村子大门口的饺子铺,及逢年过节村子里处处可见挂着的腊肉、香肠、端午节家家包粽子,互相赠送、互相交换。”

●黎洁滢:发扬眷村互敬互爱精神

纽约台湾同乡联谊会会长黎洁滢说,在台湾已超过 60 年的眷村文化,在在影响台湾的历史与文化。从她父辈年轻时期住的用竹篱笆相隔的简陋军眷,到后来因父亲的飞行加级所居住的红门红砖房,到后因父亲调到台北居住的公寓,见证了眷村建筑的变化。眷村中,地方口味多,像是北方的面食、广东的烧腊及海鲜、湖南的辣、四川的麻,丰富了台湾的饮食文化;眷村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品德,造就了许多社会的中间分子;尤其眷村里相互扶持、和睦相处、不分省籍的精神,值得现今社会深思及学习。

“不了解眷村,就难以了解台湾的今天。”黎洁滢认为,眷村里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融入台湾的生活与文化里了,发扬眷村互敬互爱、相互包容的精神,有助于族群融和合作,促进国家社会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索妮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