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人类面对“无病菌”新型疾病

人气 390
标签:

【大纪元2013年04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李茹岚综合报导)最近香港一项调查显示,53%的港人忘记带手机时会感到焦虑,出现“无手机恐惧症”。此新闻引起香港媒体广泛报导。其实,对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全球人类所要面对的“无病菌”新型疾病。

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人际关系疏离 内心孤独

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对人们健康的损害,可能还比不上心理层面的影响。大家可否注意到,现在在车站、地铁内、咖啡厅等公共场合,最常见到的就是人手一机,低着头盯着手机屏幕,对周遭环境毫不在意。越来越多人在网上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购物、甚至交友和谈恋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骤减,与机器的互动剧增。

这种情况,就像麻省理工学院社会科学与技术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尔柯(Sherry Turkle)在《纽约时报》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我们生活在充满科技的空间里,经常在沟通,但是我们把真正的沟通牺牲了,让位给浅白的沟通。”

越来越依赖现代电子产品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化现象在年轻一代特别明显。据中安教育网刊登的《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文章透露,大学生沉溺于电脑和手机的工具,减少了社交活动,以致他们人际交往疏远、心理距离不断扩大,感情世界也走向高速化。

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信任危机,心理越发孤独、情绪低落、影响沟通能力。

大家在脸书、推特、Whatsapp等各种社交网站和程序中可能拥有好几百个朋友,但你曾和其中的多少个真正地深入交流,成为知心朋友?雪莉•特尔柯在她的著作《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中所言,科技改变了人际关系,重新定义了人们对亲密与孤独的观念,但是接受此类伪技术关系以替代持久的情感联系,是极其危险的。

图为2012年8月31日,柏林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展(IFA)开幕。(ODD Andersen/AFP/GEtty Images)

“手机依赖症”正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

据香港调查发现,近60%的港人连去洗手间也使用手机,出外旅游会随时随地搜寻无线网路服务,近半的手机使用者每小时查看手机6次或以上,最严重的查看20次以上。

英国的一项调查更发现,超过60%的使用者连睡觉也拿着手机,约30%的使用者在移动中仍不断查看手机。

一旦没有手机,使用者就觉得焦虑,严重者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等症状。这种“无病菌”的精神病,迅速地在手机使用者身上蔓延,其影响力可能比流感更大。

心理学家甚至认为,这是21世纪非药物成瘾的现象中最严重的一项。很多专家在相关方面所做的研究调查,都证明了这种“手机依赖症”正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影响健康,甚至扭曲了人们的心理活动。

使用太多手机、iPad影响健康

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几乎无所不能,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看新闻、处理各种生活和工作事务、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购物等,不仅资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极快。它甚至比电脑更快更方便,因为手机是随身携带的,走在路上也可以接收和转发资讯。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可说是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或通讯方式。

然而,过度使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过度依赖手机会让人们失去思考动力,也不会再运用休闲时间进行其它消遣,这样做会损害身心健康。使用手机时长时间低头紧盯屏幕,会导致眼睛疲劳、损害视力、颈部酸痛,甚至影响睡眠品质。

据底特律的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医学院和瑞典研究人员新近发表的联合研究显示,手机所释放出来的射频波会导致失眠、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睡前使用手机更会影响睡眠模式,使人们难以入眠或睡眠品质不佳。

同时使用手机等多媒体工具进行超过一种任务,会让人们长期处于多任务状态,对大脑也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史丹佛大学新闻网站所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经常同时进行读邮件、讲电话、发短信等多种电子信息任务的人,比较无法集中注意力和控制他们的记忆力。

使用手机上瘾 扭曲心灵

台湾的《康健杂志》曾有一篇文章《手机害我爱说谎?你有手机依赖症吗?》,深入地描绘了智能手机如何令人成瘾,甚至当作演戏工具,导致心灵扭曲。文章提起一种“幻觉铃声”现象,也就是说,有的人老是觉得手机在响,或把一些微弱的电子声音误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在响,其实手机根本没有动静。

这篇文章也提到甚至很多人利用手机来当演戏工具,用来显示自己,或掩饰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有的人为了逃避某些人或事,假装在讲手机;有的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孤单,或加深别人对自己的印象,而拿起手机假装讲电话;甚至有人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超酷的铃声,事前先设定好手机,拨号给自己。

文章也称,在一些调查中,发现有的手机使用者(特别是青少年)已经上瘾,有的有强迫使用手机行为,连一秒钟也不能和手机分开,有的使用者过度沉迷而造成压力、暴躁易怒。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在多项调查中都显示,比起现实生活,很多人会更容易在讲手机、发短信时撒小谎。因为比起当面说谎,通过科技工具让撒谎者比较没有罪恶感。

人类需要关怀 在人群中被人肯定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曾在1943年发表过一个影响深远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按层次分成五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就是社交需求。

马斯洛说,人类需要有归属感,需要被他所在的社交圈子接受,需要爱与被爱。若缺乏关爱,会导致个人内心孤独、焦虑和抑郁。

长期生活在疏离的世界里,缺乏人际沟通,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会造成种种负面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种影响将涉及很大范围,不容小觑。在使用先进科技工具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不应被其操控。平时仍要在现实中多与人接触互动,让自己从手机那里转移注意力。活在现实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总比在虚拟世界中隐藏自己来的好。

(责任编辑:李晓清)

相关新闻
匈国青少年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 将导致焦虑易怒
专治手机依赖症! 超牛软体暴红
韩国儿童精神疾患急增 祸起智能手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