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景气的万无一失投资术(2)

作者:张智超

标签:

综览台股上市柜公司的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其获利的能力各异。

Business Model 一:成本优势

台湾企业最常见的经营模式是成本优势,也就是企业依靠管理效能提升或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以取得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这是一般制造业及台湾身为全球产业代工基地的特质。

不过,若没有技术等其他竞争力,单纯只靠压低劳工、原料或土地成本等方式来经营的企业,即使有再漂亮的财报数字,我也很少会动心。

因为这类的公司竞争力优势维持不久,很容易被取代。而且在竞争者多的蓝海市场拚搏时,杀价竞争在所难免,以致于企业在创造出营收成长的背后,付出的代价是牺牲毛利率,不能算“真正会”赚钱的公司。

再者,有些资本额较高的企业是利用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傲视同业或取得较大的市占率,但这也不能算是有竞争力。

因为,靠庞大资金建构出的进入障碍,在“古早时代”还有抵御外敌的作用,如今,资金募集的管道众多,“钱根本不是问题”,尤其是“人多、钱也多”的中国大陆厂商。

因此,无论是要人要钱,或拼更低的成本,台湾企业已比不过中国大陆的竞争厂商,也胜不了来自东盟的新对手。

所以,进入障碍低、仅靠拼低成本的公司,就算在技术面上“很漂亮”或有高ROE,都不宜投资。

唯一的例外,是像鸿海(2317)集团这类型的企业。虽然它们也属于成本优势型的企业经营模式,可是它们的客户关系及上下游整合能力佳,又有极为良好的管理能力,因而不易被取代。

Business Model 二:通路优势

在便利商店密度居全球之冠的台湾,“通路为王”的概念,不用我多说,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充分体会。

通路愈多,接触到客户及终端消费者的概率高,在“人潮即钱潮”的情势下,自然而然成为“会赚钱”的公司。

在台股上市柜公司里,靠通路优势成功的企业并不多,喊得出名号来的,不外乎是大润发、王品集团、联强、统一超、全家、神脑国际等几家手指头数得完的企业,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大润发。

“咦?最成功的是大润发?为什么不是街头巷尾可以遇到的‘always open’或‘全家就是你家’的两大便利商店?”曾有听众在我演讲结束后,极为纳闷地跑来问我。

观察以通路优势为经营模式的企业,最简单的方式是看它的通路够不够多。可是,通路不是只要多就好,还要是能赚钱的才行。

所以,我在评估这些企业是否具备投资效益时,会有4个检视重点:第一,通路够不够多;第二,回收够不够快;第三,通路数增加,是否确实为企业获利的来源;第四,同店的营收有无成长性。

若以这4点来检视大润发(大润发的深度解析,将于第7章的润泰新案例中详述),便可发现它不只在台湾的各店获利颇佳,连同在中国大陆的230家分店(2011年年底的分店数),所有分店有90%以上都是赚钱的。

而且,在中国大陆已享有品牌效益的大润发,未来将持续积极地展店,以吃进大陆人均提高带来的庞大内需商机。

相较之下,两大便利商店业者虽然也跨进大陆展店,但展店数少且目前的投资仍未获利;而在台湾的市场又已面临饱和状态、同店成长性趋缓,使两企业的营收及获利的成长性受限,未来需要持续观察转亏为盈的时间点。

另外一个例子是,部分投资人看好龙年生育商机,而对跨进大陆市场的丽婴房(2911)有所期待,但丽婴房在大陆市场的展店量虽不少,却大多没有获利,使它的通路优势尚未显现。

企业想在大陆发展通路优势并不容易,既要解决人才不足的困难,又要面临大陆经济成长带来的租金成本上扬,还有来自其他国际业者的竞争等问题。

因此,投资人在投资通路优势型企业前,不妨用这4点先检视一番,别只是看到企业在大陆市场有通路,就自行联想成“大陆内需市场好=企业必赚钱”,而贸然买进企业股票,最后难保不会为了美好的“内需成长梦”,而付出过高的代价。@(待续)

摘编自 《操盘手的万无一失投资术》 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关新闻
调查:金融危机长期改变美国人理财行为
金融投资家:古今强烈对比  让我心潮澎湃
避免过分依赖中国 外资撤离大陆转往东南亚
中共发改委被曝批复7万亿投资 专家指“饮鸩止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