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头城.大修宫步道.头城老街

Tony 撰文、图、摄影

Tony

人气 138
标签:

大修宫位于头城兰阳技术学院后方的头围山。山脚下的北门坑有一条步道通往大修宫,以石阶为主, 约一千二百阶,称为“大修宫步道”。

大修宫步道其实也是一条古道,百年前它是头围堡拔雅林庄的一条庄内小路。 拔雅林的地名,源自台语“芭乐林”(番石榴林)的谐音,早期此地遍长番石榴林,因此被称为“拔雅林”。 清代设有拔雅林庄,现在则分成为拔雅里及武营里。

昔日的这条古道,从武营通往北门坑,然后沿着今日的大修宫步道通往头围山,再循着山棱越过礁水坑山, 通往莺子岭,途中另有右岔路,可通往乌山庄的坪溪仔及湾潭。

虽然古道早已失去交通功能,但由于莺子岭是兰阳五大名山之一,不时有山友往来这条山径攀登莺子岭, 因此古道路径依旧存在,并未堙灭,大修宫步道是现存古道路况最佳的路段,全程铺上水泥石阶, 成为一条踏青健行路线。

所以大修宫步道也可以昵称为“拔雅林古道”,这么称呼它,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可以借此保存乡土的历史记忆。

乡间小路通往北门坑福德庙途中(回望兰阳技术学院)

前往大修宫步道,可以从兰阳技术学院附近的复兴路107巷进入。

由于巷道相当狭窄,可停车于巷口的复兴路路旁。沿着巷道前行约300公尺, 过41号民宅后,即右转民宅旁的小水泥路。

这条乡间小路穿过附近的田野,两侧有农田,有潺潺的小水圳,一畦畦的水田,浅水清澈, 邻旁的青山与天空的白云倒影于水面。

清晨的阳光和煦,泼洒在田野,微风中的绿草舞动着辉光。前行约300公尺,抵达北门坑福德庙。 庙已改建,了无古意。这座土地公庙却是古道的见证。 庙前的右前方,有一小片莲雾林。拔雅林早期出产番石榴,后来则广泛种植莲雾,莲雾曾经是此地农产品的大宗。 现在已没落。

福德庙面对着北门坑溪,昔日的古道就沿着溪岸走往下游,然后右折,通往武营。 武营的位置大约就在今日头城市区的头城分驻所及头城国小。武营,是清代头围驻军的营址所在。

过福德庙,沿着溪岸的小水泥路走往上游方向,右侧的溪岸有一片果园。前行不远,小路的终点, 即为登山口。石阶步道上行,穿入森林里。右侧路旁有座小奉茶亭,供台上并无茶水。 附近有野生的莲雾树,石阶路旁,仍可看见散落的莲雾残果。

步道穿梭于森林里,沿途大多有良好的遮荫,途中仅有一小隅林间空隙处有展望,可以遥望头城的平野及海岸。 石阶路前段较陡,后段坡度较缓,一路慢行,走走停停,伫足聆听晨间树林虫鸣鸟声。 虽然是上坡路,走来不觉疲累。

北门坑福德庙。

大修宫步道,全程都铺水泥石阶

大修宫(仙公庙)

大约半个小时,抵达步道终点,接武营农路。马路对面有斜坡车道,上方不远处即是大修宫。

武营农路是一条产业道路,可迂回绕往山脚下的拔雅路,再接吉祥路,通往头城市区。 武营农路过大修宫后,则可衔接外澳的石空产业道路,可通往金车城堡咖啡馆及石空古道。

大修宫,全名为“武陵山大修宫”,主祀孚佑帝君(吕洞宾),当地人俗称为“仙公庙”。 大修宫创建于民国三十九年(1950),庙宇新颖,前有广场,可以眺望头城一带的平野及宜兰海岸,视野辽阔,展望极佳。

大修宫后方的凉亭旁,即为头围山的登山口。据说约五分钟即可登顶头围山,但基石附近多芒箕杂草, 也没什么展望,所以就没登头围山,只在大修宫的广场看风景而已。

头围山海拔252公尺,而昔日古道从头围山循着山棱,通往海拔943公尺的莺子岭。两山之间,海拔落差达700公尺, 莺子岭山顶附近又芒草遍生,向来是山友眼中难缠的一座山。百年前的古道,为何选择这样的路线呢?令人不解。 是否与驻守于头围的清军武营有关呢?我还没登过莺子岭,不敢揣测论断。

兰阳五大名山,我迄今只登过烘炉地山而已。未来若有机会亲登莺子岭, 看看附近地貌,或许能有所体悟,再来思索这条古道的路线逻辑何在。

头城老街(南门福德祠及陈春记商号)

由大修宫循原路下山,回到复兴路,然后顺道游览头城老街。

头城,旧称“头围”,是汉人在兰阳平原建立的第一个聚落, 因此头城老街被称为“兰阳第一街”。

老街位于和平街的南北福德祠之间,长约半公里,南北两端的老街入口,各有一间土地公庙, 南北彼此相望,庙身竟占据大半的马路,形成台湾罕见的“端点围闭式”老街。

这种自挡门路的老街格局,则反映了昔日头城老街做为港口的特性,对外交通以港路为主,货物往来,依赖船运, 因此老街两端的入口各盖一间福德祠,以镇守门户,希望聚财于老街,不使银财外流。

六年前,第一次造访头城老街时,当时老街没有什么导览资料, 必须靠自己上网搜寻老街相关的资讯。如今老街南北入口都设有老街意像的景观设计,也有老街的导览地图。

南门、北门福德祠,现在都已登录县定古迹了。当年参观老街,很喜欢的新长兴树记, 后来与邻栋的老红长兴古厝都被登录为县定古迹,现在正在进行整修中。 卢缵祥故宅前的大池塘,是头围港遗址,亦已被指定为县定古迹了。 老街的柏油路亦已改铺为较有古味的石板路,五百公尺长的老街,被登录为历史古迹的建筑物或遗迹就多达七处, 还有寺庙及民宅等老建筑,很值得来此寻幽怀古。

与六年前来时所见及感受相同的是,老街仍然有点冷清,街上并没有新添多少商家。 六年之间,其实头城变化不小,乌石港的兰阳博物馆已经开幕,成为热门的景点; 附近的外澳海滩、金车城堡咖啡馆,也都成为人气景点;而老街隔壁的青云路(台2线),则有阿宗芋头冰城,游客盈门,买气旺盛。

如此看来,头城老街的复兴之日应当已经不远了。老街经过整治,古迹完成修复,街道古味渐浓, 自然就会渐渐吸引怀旧的游客,人潮渐多之后,或许阿宗冰城会考虑来到老街开分店, 金车企业也许会选在老街的古厝卖伯朗咖啡,互相带动人潮,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开兰第一街将会有机会再次繁荣于兰阳平原。

旅游日期:2012.08.19 (写于
2012.09.07)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复兴路107巷,前方白色建筑为41号民宅。

过41号民宅,右转乡间小路,通往北门坑福德庙(大修宫登山口)。

北门坑福德庙。

大修宫步道路旁的小茶亭

大修宫步道,全程都铺水泥石阶

大修宫步道。

大修宫步道。

回程顺访头城老街(和平街)。
陈春记商号,创建于日治大正期间,位于头城老街南门福德祠旁。
砖造洋楼式住商街屋,经营杂货生意。砖造的拱廊有洗石子横带,
是当时流行的建筑装饰手法。

陈春记商号侧面。面向老街的前栋(第一进)为商号店铺,后栋
(第二进)为二层楼房,为主要生活空间,二楼女儿墙有彩磁装饰。

[[17]]
背墙的鳌鱼泄水口装饰装饰(特写)。

陈春记商号侧面。面向老街的前栋(第一进)为商号店铺,后栋
(第二进)为二层楼房,为主要生活空间,二楼女儿墙有彩磁装饰。

源合成商号,日治大正时期的砖造洋楼街屋,三间相连。

每间都有三连拱的砖砌拱圈,搭配洗石子圆柱,柱础是中国闽南式
的莲花造型(参考上图)。女儿墙泥塑“源合成”商号及花草纹饰

老街的清代民宅建筑,可惜所存不多,大多已改建为新式楼房。

[[23]
三川殿的墙堵石雕仍保存古貌,修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1899)。

新长兴树记,建于日治时代大正十三年(1924)。阁楼精致的木雕。
(2006.08.17档案照片)

新长兴树记,店号门联采用特殊的“镶崁法”木刻制作。
(2006.08.17档案照片)(2007年登录为县定古迹)

吴朝阳宅。建于日治时代昭和五年(1930)。
柱梁以钢筋混凝土为结构,骑楼柱有希腊古典形式的柱头及柱身做为
装饰。女儿墙有洗石子塑卷草及鲍鱼饰。建筑立面简约朴实,已摆脱
大正时代流行的巴洛克繁复风格,趋向现代主义的建筑特色。

卢缵祥宅(县定古迹),建造于昭和三年(1927),
以总督府为标竿的宏伟宅第建筑,为当年头城重要的地标。

卢缵祥故宅前池塘-头围港遗址(2010年登录为县定古迹)。
清朝时,最初西势大溪(宜兰河)经由乌石港出海,路经头围的河段
形成内河港口,与乌石港相通。光绪四年(1878),因洪水爆发,造
成西势大溪改道,河口南移至打马烟(于今竹安溪口北方),乌石港
港口淤塞而逐渐没落。
因溪水改道南流,头围港改由打马烟口进出,船只畅行无阻,取代了
乌石港的功能与地位。当时船舶循着河道可直达卢宅及庆元宫前,河
港兴盛期长达三十几年。日治时代大正十三年 (1924),山洪爆发,造
成头围港河道淤塞,无法行驶船舶。
这一年,宜兰线铁路完工通车,从此铁路运输从此取代了船运,头围
港没落。后来河道填土成为今日的青云路。卢缵祥故宅前方的这座大
池塘,是仅存的头围港遗迹。

十三行(县定古迹)。 昔日头围港口从事货物批发的商号及仓库,
原为十三连栋,目前仅此二户保存完整。

北门福德祠(县定古迹),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
南北门福德祠位于老街的南北两端,面向老街,形成特殊的
“端点围闭式”的街道空间,见证了当年老街的繁华。
(2006.12登录为县定古迹)

相关新闻
历史探索.鱼路古道“河南勇路”身世之谜初探
新竹北埔.金龟岩步道、猴洞步道
历史回想 .角板山樟脑收纳所.角板山轻便铁道
宜兰头城 .北关海潮公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