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内两次强震 日本是如何撑下来的

人气 1784

【大纪元2016年04月16日讯】日本九州在三天内发生2次强震,其中16日凌晨的地震达7.3级。据日本媒体统计,两起强震已经造成至少41人死亡、逾千人受伤。据日本气象厅数据,16日的日本九州地震震源深度约12公里,属于浅层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陆地,震级高、震源浅,但目前造成的遇难者人数相对较少。近年在日本发生6级以上地震中,人员伤亡相比全球其他地区而言也都比较轻微。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是怎么做到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的?

日本建筑物对抗地震的“好身板”

统计来看,地震灾害中近90%人员伤亡与建筑物倒塌破坏有关。提高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是保护地震时民众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1、日本建筑延续中华古建筑 尽显抗震性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中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

日本的很多建筑延续中国古建筑之木结构,尽显抗震性。日本的民居大部分是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好。日本建筑在隔震、减震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2、不允许任何建筑成为“楼脆脆”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在1995年经历阪神大地震后,日本从经验中累积教训,不断提升建筑物的结构标准。

阪神大地震的同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强制性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明确规定建筑必须能抵抗7级以上的强震,不允许任何建筑成为“楼脆脆”。

1995年之后,日本新建筑均严格按照标准修建,老建筑也按照评估体系加固。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房屋在地震中变得异常“坚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但被震毁的房屋屈指可数。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报告显示,被毁的1.3万座房屋中,95%以上是被海啸摧毁的,因地震自身而坍塌的房屋少之又少。

日本近年来还研究出地基设水槽、滑动体基础、弹簧地基、房缠“绷带”等多种新方法,让建筑物的抗震功能不断提升。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建筑物抗震功能会有所下降。正因为这样,日本还非常留意给建筑物做定期“体检”,不断提高和完善建筑物的抗震功能。

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尽管地震难以准确预报,但地震发生时,如果有完善的监测网络发出警报,还是能为人们避险求生争取宝贵时间。此外,沿海地区的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地震监测网络的预警也有助于减少海啸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约2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约8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上千个监测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网络。一旦发生地震,有关部门立即分析由监测站传来的数据,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规模,预测地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并由气象厅迅速发布紧急地震速报。

另外,日本气象厅预先设定有可能发生海啸的断层,对海啸的数值进行模拟演算,将演算结果作为海啸预测数据库进行积累。实际发生地震时,立即从数据库中检索与发生地震的位置和规模相对应的预测结果,迅速向沿海地区发出海啸警报。各地也都建设了比较完备的海啸预防体系以及用于避难和储备救灾物资的社区救灾中心。

日本整体救灾能力让世界叹服

在救灾法律法规体系当中,日本最基本的法律就是于1961年开始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该法律涵盖防灾组织、防灾计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以及灾后重建等各个领域,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关于地震等灾害预防的责任,从制定防灾计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直到灾后重建时实施的财政金融措施以及其他必要的灾害对策的基本措施,都有相应规定。这部法律的实施,全方位、有计划地推进了日本的防灾行政。

在2011年日本遭受大地震、超强海啸及核泄漏事件酿成的复合型灾难。即使如此,这套救灾体系也体现了反应快速、专业化程度较高、组织实施有序、民众自救能力较强等特点。日本整体救灾能力让世界叹服:先后动员10万名自卫队员,6500名预备役人员和1128支紧急消防援助队投入抢险救灾,灾后三天内搜救出1.5万名幸存者,并将55万名受灾者疏散到2100个避难所。

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运输体系,确保灾民在灾后能及时获取必要的救急物资。首先,鼓励每个家庭在家中储备救灾物资,存放能够维持一家人三天到一周的饮用水和食品。其次,在各个自治体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或储备点,储备帐篷、被褥、发电机及燃料、手电和食品等应急物资,该地区一旦发生灾情就可以及 时就地发放,保证灾民的生活必需。

加强民众防灾意识 教育民众自救方法

面对地震灾害,民众如何反应很重要。一些地震灾害中,民众缺乏防灾自救意识会导致行为失常,加重伤亡损失。

日本不仅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和灾后重建等灾害对策体制和综合防灾技术体系,而且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由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组成的全社会的防灾教育体系。其中,学校的防灾教育在日本的防灾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是9级强震,由于防灾意识的普及,灾民们能够有条不紊开展自救。

日本的地震教育从孩子做起,学校与社区通过互动开展防灾教育,运用客座教师制度开展未来消防士示范教学工作。日本的一些小学经常举行防震演习,教育孩子们一旦发生地震不要慌乱,要保护好头部,从容有序躲避。

日本家庭一般都有地图,地图上一般都将避难场所详细标出,并尽可能地附加最快到达避难所的路线说明。日本避难场所多为公园和学校。在日本,住宅区附近一般都设有面积比较大的公园。公园道路宽幅不小于4米,便于车辆出入,里面有自来水池并设有防灾中心。

日本主妇们长期从事家务活动,也积累了丰富的室内防震经验。由于地震可能引发燃气管道破裂甚至火灾,因此一觉察到大地摇动她们就立即关闭厨房火源,打开可 出逃的门窗。日本家庭通常会准备几个“防灾袋”,里面有多种应急用品,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手电筒、毛巾、口罩、绳索、口哨等。主妇们会定期检查和更换这些应急用品,以防过期或失效。

一名台湾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撰文表示,宛如炼狱的灾区,看不到嚎啕大哭的灾民;倒是看得到强忍悲伤,拿着手帕,静静擦拭着泛红的眼眶,与各地秩序井然等待购物、领取用水的安静的长长队伍。是重灾区中不可思议的景象,也是令人敬佩无比的景象。#

责任编辑:林妍

相关新闻
311震灾5周年  福岛举办追悼纪念
311灾民 还有12万人住组合屋
女儿来台意外身亡 日本父亲替她“谢台湾”
日本“小”地震吓坏中国观光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