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秋专题】机车不减量 台学者:前瞻轨道很悲观

淡江大学运输管理系副教授陶治中。(吴旻洲/大纪元)

人气: 353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7年10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吴旻洲台湾台北报导)台湾是全世界机车使用率密度最高的国家,主要因为传统机车的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因此一般民众都能负担的起,但也正因为过于便宜、方便,而成为政府发展公共运输的一大天敌。

台湾机车密度世界第一,据交通部统计,今年7月底全台机车高达1‚317万辆。(陈柏州/大纪元)
台湾机车密度世界第一,据交通部统计,今年7月底全台机车高达1‚317万辆。(陈柏州/大纪元)

中华大学运输科技与物流管理系副教授林祥生表示,要让民众从使用汽机车转变成搭公车,再变成搭乘轨道运输,这是一个阶梯式的转变,政府要不断提出政策引导民众搭乘公共运输,才有机会成功,但很显然目前台湾的政策方向并非如此。

他以台湾民众使用率最高的机车为例,一般人选择运输工具时多以“时间成本”与“货币成本”的取舍进行考量,但机车是既省时间又省钱的运具,台湾若要发展前瞻轨道建设,无论是捷运、轻轨或高铁延伸,只要路途不是太长的,遇到机车可说是遇到了天敌,以台湾这么低的油价,骑机车非常便宜,捷运再怎么降价都不可能比过它,若继续放任机车发展,他对前瞻轨道建设的未来真的感到悲观。

淡江大学运输管理系副教授陶治中则表示,各国政府都希望民众能搭乘大众运输,但过去有研究发现,私人运输与公共运输其实互为矛盾。而且若为了减少交通拥挤,在交通路网上盖了一条新路,不仅没办法减少交通拥挤,反而会增加所有道路的旅行时间、并会降低服务水准。

不仅如此,马路盖越多,买车的人反而越多,公共运输因为运量少而提高票价,反而更少人搭乘,进而造成私人运输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如何减少民众开车的频率,土地的使用是关键,而轨道运输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陶治中认为,政府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中,轨道建设占很大的份量,应该相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巨观、中观、微观的交通政策。

他解释,巨观就是从开始规划都市发展时,就决定要以哪种运输系统为主轴,以美国为例,早期都以开小汽车为主,所以交通也往这个方向发展,但台湾地小人稠却也学美国,一开始便拼命盖马路,其实是错误的,应该学欧洲、日本等国家,鼓励民众少开车、多搭轻轨运输。

不过若轨道运量连基本门槛都达不到时,又要城乡一定以轨道运输为主,这是说不通的,因此从巨观的思维上,应该要思考多层级的路网与多元运具,且当未来汽车、公车都自动驾驶了,如何与轨道无缝接合,这也要事先想好,否则就会乱了套。

进到中观思维时,要运用“控制”与“引导”两个策略,把巨观的规划落实,近年来常见的土地联合开发就是控制的手段,让民众集中在轨道系统的沿线进行发展,可以保证轨道的运量,不会变成蚊子馆;至于引导手段,则应该要求住捷运附近的人,不能配给停车位,鼓励附近居民多坐捷运。

微观思维则是进入到开发设计阶段,就是以公共运输为导向(TOD)的发展,从步行、自行车串起一个公共运输路线。陶治中坦言,台湾交通的最大问题是机车,就是因为太方便才导致公共运输发展不起来,应该把抑制机车的需求列为重要政见,但不能用强制手段,而应该从行为上引导。

他以日本与德国为例,在民众的国民意识中都认为不要贪图方便,因为贪图方便会造成别人的不便,甚至日本民众若住在临近轨道运输的地方,他会觉得开车是罪恶的,开车出门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这点台湾人应该需要教育。◇

责任编辑:尚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