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竟被误解了千年

【大纪元2017年12月02日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当时在扬州旅舍。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独自仰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公有领域)

由于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原本的字义已产生了变化,难免以讹传讹,出现“千年误解”。

而最为人熟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字的意思,却被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为“床铺或睡卧”。李白要是还健在,估计会非常吃惊和着急。

诗中的“床”是指“井栏、井边”之意,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井栏,不是“床”唯一的注释,“床”这个词在古代的诗词中有五种说法。

⑴ 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⑵ 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⑷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

《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床”,《易•剥床•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⑸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转自网络

责任编辑:朱颖

文苑逸事:诗仙李白急追“仙”

 

(fotolia)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在神州灿如星汉的诗坛上,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享有极高的声誉。

李白是个有抱负的诗人,渴求施展“申管晏之谈,助帝王之术”,然而,在“珠玉卖歌笑,糟糠养贤才”的封建社会里,李白虽曾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遭谗而终于离开了腐败的朝廷,放浪于山水间。

一天,李白漫游洛阳,于客馆中,见传抄歙州名士许宣平的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读后,赞叹曰:“此仙人诗也!”于是前往歙州(今安徽歙县)访许,但累访不遇,十分败兴。

一日,在练江一渡口(今称“青莲渡”,因李白号“青莲居士”)待渡,见一渔翁唇红齿白,童颜鹤发,立于船头。李白上前打听许宣平的住址,渔翁眯眼哂笑曰:“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说毕,撑船飘然而去。后来听人说,此人便是许宣平!李白为失之交臂而懊悔不已,便在练江边上的一座酒楼上,饮酒赋诗消闲。后人为纪念李白,将此楼更名为太白楼。这座背倚披云峰,面向太平桥的名胜古迹,至今仍吸引着墨客游人。

诗仙李白却急于去追“仙”,体现了李白的谦虚、敬贤的品行!@*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