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使双亲受到实惠的三个报恩故事

作者:杜若

周朝礼记讲,“仁”来自先祖。用一个比喻,先祖就像桃李的核仁。因为有了核仁,生生世世才能繁衍不绝,所以祖辈、父辈都是一个家族的核心。华人很讲“孝”道,懂得孝养父母,报答亲恩,平日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

有些人想要孝养亲恩,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世了,没有了孝养的机会,因此伤心不已。清代《安士全书》中有几则故事,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行善树德 回报双亲

福建有一个人叫林承美,他幼年丧父,母亲将他养大成人。承美想着报答父亲,但是父亲早已经不在世了,因此常常痛哭。

一天,一个禅师告诉他,“你是一个孝子。这么痛哭不是办法。你应该寻找能报答的方法。俗话说:‘行善利于亲恩,作恶殃及亲恩。’你想要回报父母,惟有广积善德,才能相报。”

虽然诚心诚意地哀悼痛哭,能得到孝子的美名,但双亲得不到任何的福惠。能使双亲受到实惠的办法,惟有行善事,广积阴德啊!林承美由此醒悟,从此戒杀修德。而他本人也因行善的缘故,成为闽中才子,一生享寿96岁,无疾而终。

出家为僧 救拔亡父

唐朝有一个谢某,他的父亲以捕鱼为生。一天,父亲突然跌入水中淹死了。谢某想到,父亲生前杀生太多,必会坠入恶道。于是,他剃度出家,法名师备,他忍苦修炼,没有懈怠。当时他以苦修而闻名。

一天,师备带着众人翻山越岭,不巧弄伤脚流了很多血。但就在这一瞬间,他大彻大悟,明白了所有事都有因缘。后来,师备梦到亡父来向他道谢,“你立志出家,明了了神佛之理。这功德使我能够免于地狱之苦,得生天界之中,所以赶来告诉你。”

monk warrior snow landscape
师备出家修行,救拔亡父。僧人示意图。(Fotolia)

刺史诵经 善报亲恩

唐朝慈州刺史王千石,秉性仁厚孝顺,做事沉着谨慎。

贞观六年,王千石的父亲去世。为了守孝,王千石在坟墓旁搭建草庐,一个人守着坟墓,每天夜里都诵念佛经,为先父祈福。当时人们,都远远地听到磬的乐声,声音清澈,直入心扉。一股奇异的芳香,弥漫着他居住的草庐,几里以外都能闻到。

有人评价说,刺史王千石懂得,不但要安葬父母的形骸,还要引导父母的识神(主元神)有所皈依。他以此报答亲恩,真是仁孝的人。

清胡桂画山水 册 茅亭闲话(公有领域)

古人报恩,虽然方式都不一样,但是都在为亲恩、为他人着想,使他们能有更好的去处,更好的未来。

(事据 《安士全书》 孝亲)@*

点阅【中华德育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