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的失败

人气 904

【大纪元2021年04月07日讯】(Sean Fitzpatrick撰文/大纪元记者云川编译)学校自始至终的目标,是应该把学生教育成具有与人和睦相处,包容个性的全面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具备某项特长的专家。我认为,技术专科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应该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取特殊知识。——引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结束”(end)这个词至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目标的实现,另一种是指某种事物的死亡或某件事情的失败。当今教育界出现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的目的、需要实现的目标或结果,被学校和大多数人误解,因而导致了另外一种结局即教育的终结或失败。

这种对教育目的的误解,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功利性的。然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他人。它是自由的。也就是说,教育不仅是为了未来职业的发展,更是为了树立健全的人格。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们入世而脱俗,即在最现实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一旦偏离这个目的,教育必将失败。

当今的教育现状

现代学校教育战略倾向于应用广泛的基准,灌输学生掌握21世纪的技能,然后再让他们像赚钱大军一样冲锋陷阵,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中协作、创新和竞争。

当下盛行的“共同核心倡议”(The Common Core initiative,注:2010年推出的教育倡议)就是,制定和实施全面的统计与评估系统来检验学生的表现,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预定好的达标方案,完成以后即可进入大学深造和社会就业。这确实是教育倒退的表现,甚至违背了教育本身的目的。

但是真正的教育的结果,不是学位、工作或金钱。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人是由技术和生产资料决定的。这种以商业文化为模式的“教育”不是引导,而是挖掘。这个世界迫切需要重返学校,重新接受教育。

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按照永恒和内在的价值观塑造完整的人,而不是训练所有的人遵守一套当代统一的经济标准。因此,教育针对的是人类的普世真理,而不是具体细节。当首要任务摆正位置后,其它事情也就跟着各就各位了。

“共同核心倡议”的标准过于狭隘,无法解决人类核心问题。它将学习缩减为一套一刀切的集中式信息课程,教学的重点就是,只要能通过记忆基本事实而通过考核就算合格了。这就相当于把人当作是经验微积分中的最低公分母——这远远地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超越自我

真正的教育将所有学生的智力提升到人类的最高期望值,包括学生对现实的想像力和情感欣赏能力,以及分析和科学的思维习惯。正如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英国神学家和诗人)所说的那样,心灵的修养“意味着对我们的精神本性的作用,意味着一种性格的形成”。

对于古人来说,行动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智慧从而达到精神遵循现实。而对现代人而言,行动和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技巧让现实满足精神的需求。然而,过多的技术和过度的专业化所产生的生活与现实的距离感,让人们疏于体验,从而削弱了学习的能力。

从古至今,教育的目的一直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Raphael)创作的壁画《雅典学校》(The School of Athens),描绘了公元前4世纪初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古雅典创建的柏拉图学院。壁画的中心是柏拉图正在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讨论问题。(公有领域)

约翰‧西尼尔(John Senior)博士70年代在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主导了著名的“综合人文课程”(Integrated Humanities Program)项目,他的发现在学术界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关注和推动。他曾经写道:“教育不是获得市场上的技能,也不是自我提升、文化、个人成就,甚至不是知识——虽然通常会产生这些好处;但是,从本质上说,它是对超越自我的召唤。”

我记得在寄宿学校读书时,曾有过超越自我的经历。

第一次是在一个早上的六点。我被校长叫醒,他穿着橡胶靴站在我的床铺下面。我的五个室友都没被吵醒,但鸟儿却醒了。校长告诉我,他谷仓里有只羊的蹄子已经烂得没法治了,他只能一枪结束了它的痛苦,现在尸体需要处理。他面无表情地对我说:“你看起来能学得会。”他说得没错。经过简单的交代后,他就把那一摊子事都留给我这个城里孩子。那时天刚亮,我就拖着一只二百多斤重的死羊,翻山越岭,最后把它扔到垃圾场,完成了这项污浊而艰难的任务。

第二次是在晚上。“谷仓里有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校长告诉我,“我要你陪着她,直到小羊羔能站起来。”我拿着手电筒跌跌撞撞下了楼梯。这两周分别见证了死亡和诞生,这就是完整的生命的循环,很有教育意义,虽然我学的并不是牧羊。

教育就是在现实中提供这样真实的课程——纯粹的教学时刻,印证著书本和讲义中所描述的真、善、美,让学生懂得人情世故和如何面对生死。

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格外谨慎地管理教育,培养既能补充和验证课程内容,又能在友善的氛围中形成真正的品格的教学经验,适用于任何地方如教室里、运动场上、在野外,或者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如羊圈。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场所,当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现实生活,无论是在已知还是未知领域,教育就会产生最好的效果。

教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人的品行,也许是通过展现生命循坏的全部过程,从出生到死亡。(Coatesy/Shutterstock)

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学生与现实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平衡好困境与友谊的关系。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习莎士比亚,当他们在同学面前分享对十四行诗的想法时,应向他们表示祝贺。

教练应该鼓励学生面对身体上的恐惧,当年轻运动员在橄榄球场上被撞得流鼻血时给予肯定。合唱团指挥应该要求完美,赞扬在弥撒中唱得好的学生。露营队长应该要求精益求精,要称赞在篝火旁讲故事的年轻人。

当教育使所有的人都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即真理时,教育就达到了目的。虽然结果不一定“实用”,但却体现了善良、美丽和人性。

最好的情况是,教育认同传统的人类学的观点,即把人当作具有食欲、智力、想像力和意志的精神存在;因此,把懵懂好奇培养成为探索的开端和智慧的开启。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教育把人与神性和道德割裂开来,使人的行动和目的完全受利益驱使,从而使获取生活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凌驾于人类的更高的精神追求。

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根本不会去思考真理这一问题,而思考真理才是教育的目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堆砌的事实,形成一种框架,在此框架中,所有事物都可以在彼此的适当关系中被理解——这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类生活的目的。

“教育的全部意义”,英国作家切斯特顿(G.K. Chesterton)写道,“就是应该给人类提供既抽象又永恒的标准,人类可以据此判断物质和虚无的状况。”教育在培养美德中升华至极致,引导学生兼具内在修养和外部知识,理解可见或不可见的现实的秩序。为了认识事物的全部真相,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善于思考,这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做自己的主人和具备美德的习惯。

切斯特顿在为《危机杂志》(Crisis Magazine)工作。(共有领域)

教育已经沦落到认为人的优秀在于手段而不是目的。现代人的口号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工作,也就是说,为了自立和获得世俗的成功。然而,生活的意义远不止于谋生。现在的世俗成功的概念是指经济上的卓有成就,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教育目标的行为,都是对教育本身的破坏。

作者简介:

肖恩‧菲茨帕特里克(Sean Fitzpatrick)在宾州艾尔姆赫斯特市(Elmhurst)的一所寄宿学校——格雷戈里大学院(Gregory the Great Academy)教授人文科学。他在教育、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著作曾发表在《危机杂志》(Crisis Magazine)、《天主教交流》(Catholic Exchange)和《富于想像力的保守派》(the Imaginative Conservative)等期刊上。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日本众议院通过法案 爱国列义务教育目标
吴敦义:孔子教育理念仍为现代理想与目标
吴清基:终身学习专业领导 达成教育目标
孩子二~三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