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经济大师神髓录》

吴惠林:第二十一章 《史蒂格勒自传》中译校订的话

人气 100

【大纪元2024年04月19日讯】在读本书的同时,史蒂格勒那高大的身影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书中每一个字仿佛由他口中吐出,倍觉亲切。尽管这位一九八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在一九九一年离开尘世,这种感觉却甚为浓烈。

这本书虽是史蒂格勒的自传,但作者不愧为经济史研究者,借着述说自己一生岁月的流转,传达给世人一段颇为珍贵的经济史:他写一流大学三个隐含的重要元素,写生活在其中的智慧人物之脑力激荡,写时代环境与经济学家的关系,写重要经济理论的演变,写经济学者不能学官两栖的道理,写芝加哥学派的形成过程,写真正振奋人心的学理出现的喜悦,写伟大经济学家具有凡人自私及相互攻讦的人性面。每个面向在史蒂格勒诙谐而流畅的文笔之下,都引人入胜。

就个人来说,以下几处印象特别深刻:其一,描述“寇斯定理”产生过程,当二十个举世顶尖经济学家由反对到折服于寇斯的说法时,仿佛无垠的天空里亮出一颗明星,我不但跟史蒂格勒一样感受到心灵冲击,也顿时体会到寇斯这位反对“黑板经济学”的大师之功力。其二,史蒂格勒对反托拉斯、独占、政府管制之反省,让我们见识到一位伟大学者勇于自我改进的风范。其三,史蒂格勒强调经济学家似乎专门在泼改革的冷水,及因经济学家运用冷静的脑,使用犀利的逻辑分析探索到问题关键处,他引用十九世纪隆菲尔德(Mountifort Longfield)的例子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当时的爱尔兰,富人在粮食出现短缺时,“善意地”购买小麦,再以“半价”转售给贫困者,他们以为帮助了穷人,殊不知在供应量有限下,由于富人的购量大增,致使小麦价格大涨数倍以上,穷人所获的半价也就高于原来的价格,于是反而成为受害者,这也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或是“到地狱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铺成的”之写照。其四,芝加哥学派泰斗奈特对西蒙斯赏识且维护,不惜破坏体制,虽然事后证明奈特慧眼独具,但以体制为祭品是否值得?这实在是个难题。

古今中外的自传汗牛充栋,但都难逃“自我吹捧”、“歌功颂德”的窠臼,史蒂格勒能以史家之笔为时代作见证,当然值得细细品尝。

一九九四年写于台北市中华经济研究院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吴惠林:还魂吧!弗利曼!!
吴惠林:第五章 芝加哥经济学派、奥国学派、 古典学派与经济思潮
吴惠林:第三章 热爱生命、关怀世人的“小巨人”——密尔顿.弗利曼
吴惠林:第三章 芝加哥学派的人与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