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舟:俄军展开夏季攻势 俄乌军力大解析

人气 6653

【大纪元2024年05月19日讯】俄军对乌克兰的夏季攻势拉开序幕,5月10日,俄军从乌克兰东北部越过边境,重新向哈尔科夫地区进攻,把双方1200公里的战线再度拉长。俄军又开辟了新战线,但目前投入兵力有限,尚难突破乌克兰防线。若俄军继续增兵,真有能力攻占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吗?

俄军重新对哈尔科夫发动攻势

两年多前,2022年2月底,俄军至少兵分四路,同时进攻基辅、哈尔科夫,以及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试图通过闪电战寻求速胜。然而俄军求胜心切,却未能达成目标,不得不从基辅和哈尔科夫周围撤离。

两年多后,哈尔科夫地区硝烟再起。5月10日,俄军重新越过边境,开始向哈尔科夫展开重装甲和步兵突袭,在各处深入乌克兰境内5至10公里不等,遭遇乌克兰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后,推进速度放缓。

俄军在此处部署了至少约3.5万人,并可能增加到5至7万人。乌克兰从哈尔科夫市到东北部边境,应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并非紧靠边境,而是距离边境12至13公里;因此俄军才比较轻易地取得了进展。一周来,双方连续激战。

俄军目前的兵力尚不足以快速推进到哈尔科夫市,但若俄军继续推进到距离哈尔科夫市20公里,其火炮、火箭炮的射程就足以轰击哈尔科夫市。俄军现在距离哈尔科夫市郊区约30公里,如果乌克兰军队未能守住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仍要努力把俄军挡在哈尔科夫市20公里之外。

俄军的导弹和无人机随时会对哈尔科夫市进行远程打击。乌克兰正向美国和北约请求更多的防空系统援助。俄军战机不越过边境线,就可以发射导弹或投下滑翔炸弹。乌克兰不仅需要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还需要美国允许乌克兰用爱国者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的战机,美国尚未放松这一限制。乌克兰军队正面临巨大压力。

2024年5月17日乌克兰境内战略态势图。俄军在至少五个方向上展开进攻(红色箭头),北部是针对哈尔科夫的最新攻击线。(英国国防部/大纪元制图)

俄军需要更多兵力才能攻城

俄军自己估计,需要增加30万人,才可能完成包围哈尔科夫的行动,俄军进入哈尔科夫地区的约3.5万人难以构成重大威胁,即便增加到5至7万人,也无法达成攻占哈尔科夫市的目标。

俄军目前在乌克兰有约51万兵力,但很难想像会放弃在乌克兰东部的攻势,把大约60%的兵力调往哈尔科夫方向。

哈尔科夫靠近俄乌边境,理论上俄军可以从北部大举进攻,但俄军在周边地区并无有效支撑点;若一味长驱直入,侧翼很容易受到攻击。因此,俄军夺取哈尔科夫的行动并不简单,需要大量兵力互相掩护,在较宽的战线上步步为营,整体推进到城市郊区,才具备攻城的条件。

2022年2月底,俄军已经演绎过孤军深入的行动版本,还曾派出部分精锐的空降兵突袭,但毕竟孤掌难鸣,虽然对哈尔科夫造成了威胁,却没有能力夺城,补给线也不断被骚扰,最终不得不放弃、撤兵。俄军此路进攻部队损失惨重后,退回俄罗斯境内修整,据称较长时间未能重新投入乌克兰战场。

即便俄军真能调动30万大军围攻哈尔科夫,仍需要重新建立补给线,乌克兰军队也会增派部队驰援,双方的主战场将不再是东部地区。俄军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主力若被调走,将难以维持现有的攻势,东部和南部的防守都可能面临困难,等于给乌克兰创造局部反攻的机会。

30万部队的调动绝非易事,俄军主力应先调回国内,再从北部重新进入乌克兰。俄军占领了乌克兰部分东部地区,已经连成一片,但距离哈尔科夫较远,直接奔袭的风险极大,几乎无法保证侧翼安全,更难以建立安全的补给线。假如俄军真能从东部大举突破,或许就不需要开辟哈尔科夫战线了,目前的现状是,俄军在任何战线都难以快速突破。

俄军若准备围攻哈尔科夫,将彻底打乱目前的兵力部署,也等于彻底改变了以乌克兰东部为主的战略重心。若俄军非要这样大费周章地折腾,将无法保持在乌克兰东部的优势,在哈尔科夫地区还可能久攻不下,搞不好战场主动权就会易手,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

俄军可能暂时只打算继续向乌克兰防线施加额外压力,拉长战线,令乌克兰有限的兵员和装备捉襟见肘。俄军应该也在试图保护别尔哥罗德市,用以攻为守的方式,阻止乌克兰支持的俄罗斯起义军团再次越境袭击别尔哥罗德市,先把防线建立在乌克兰境内,再寻机进攻。

2024年5月12日,一辆乌克兰2S1 Gvozdika自行榴弹炮从哈尔科夫地区的沃夫昌斯克驶过,路旁是一辆受损的汽车。俄乌双方在附近激战。(Roman Pilipey/AFP via Getty Images)

乌克兰防御难度加大

俄乌双方的战线已经长达1200公里,俄军有兵力优势,占据主动,正从多个方向展开进攻,新的哈尔科夫攻势令乌克兰的兵力更难分配。

乌克兰军方称,已经把预备队部署在哈尔科夫州北部,防御俄军的进攻行动。乌军正着手尽快组建新的10个旅,以应对俄军2024年的夏季攻势。乌克兰军方还称,目前防御行动的主要瓶颈仍是军事装备的援助,兵力在其次。实际上,乌克兰既需要北约的持续援助,也需要尽快增加兵员。

乌克兰军方估计,未来两个月的战事将进入关键阶段,俄军仍会集中攻击东部的卢甘斯克和顿内茨克州,同时可能扩大在哈尔科夫的行动,还可能进攻东北部的苏梅州,乌克兰的防线可能不堪重负。

进攻哈尔科夫的俄军,据认为一些部队可能没有很高的战斗力,这或许能让乌克兰军队获得一点喘息。

5月10日,美国宣布了新一批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爱国者和其它防空导弹、海玛斯火箭弹药、105毫米和155毫米炮弹、装甲车和反坦克导弹等。乌克兰炮弹短缺的现象应该得到缓解,海马斯火箭应能再度发威,大量无人机也能继续摧毁俄军装甲部队;但战线进一步拉长后,兵员不足仍是大问题。(延伸阅读:反导系统实战中大获成功 推动各国争相采购

莫斯科的算盘

连任总统的普京近日更换了国防部长,没有军事背景但擅长经济的别洛乌索夫(Andrei Belousov)上任,他表示“最紧迫的问题”是持续供应现代化装备、弹药、通讯设备、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等,以及继续征召兵员。

莫斯科正准备在乌克兰的持久战争,并可能为未来与北约的对抗做好准备。克里姆林宫或许意识到,2024年的夏季攻势可能不足以让乌克兰屈服。克里姆林宫用经济人士掌控国防部,显然在经济上遇到了不少难题。

估计莫斯科认为乌克兰已无力反攻,俄军的进攻正在缓慢蚕食乌克兰领土,但克里姆林宫或许有点等不及了,希望针对哈尔科夫的进攻能扩大战场优势,更快地消耗乌克兰军队。

美国总统大选还有6个月,若川普重掌白宫,可能推动俄乌谈判。莫斯科急需掌握更多筹码,尽快突破乌克兰防线、抢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俄军更大范围的行动,试图令乌克兰军队顾此失彼,最终迫使乌克兰完全放弃反攻,不得不在接受现状的前提下走上谈判桌。

2024年4月30日,乌克兰士兵在东部顿涅斯克地区操作“吸血鬼”无人机。该无人机载荷更大,能在夜间有效摧毁前线的坦克等目标。(Genya Savilov/AFP via Getty Images)

俄军兵力增加但战力下降

俄军不断向乌克兰增兵,以弥补战场损失,但俄军战力却在下降。俄军装甲部队仍难以应对乌克兰的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在前线不得不经常采取小规模的步兵突击。连俄罗斯的军事博主都认为,小型突击队的做法表明训练和准备不足,不但会增加损失,还会导致进攻速度下降。

乌克兰军方强调已稳定了哈尔科夫防线,并称在5月10日的第一天战事中,就摧毁了至少20辆俄军装甲车辆;5月14日的一天里,令俄军损失了多达1,740名士兵。

乌克兰军方表示,虽然俄罗斯火炮数量大大超过乌克兰,但乌克兰的火炮更精确。尽管俄军处于优势地位,但推进缓慢,难以实现重大突破。

俄军地面部队的大部分兵员已在乌克兰,剩余的防卫莫斯科、与北约的边境线和远东地区,已经捉襟见肘。莫斯科宣布,计划在6月和7月动员约10万人,到2024年底再动员30万人。俄军每月伤亡约2.5至3万人,动员的新兵可以补充,但总体兵力无法再大幅增加,兵员素质也在下降。俄军宣称2024年以来,又占领了547平方公里的乌克兰领土。俄军的优势还不能迅速转化为胜势。

2024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阅兵,只有一辆二战时期的T-34坦克现身,没有现役坦克参加。(Alexander Nemenov/AFP via Getty Images)

战争机器还能运转多久?

俄军从朝鲜获得300万发炮弹后,每天能发射1.5至2万发炮弹,300万发最多应能支撑7个月。但这是朝鲜之前的旧库存,恐难以再持续供应如此大的数量。俄罗斯2023年生产了约200万发122毫米和152毫米炮弹,最多只够用4到5个月。俄军必须大幅提高产量,否则2024年过后,也将面临弹药短缺。这也是美国希望乌克兰全力守住2024年的原因之一,预计北约整体弹药产量在2025年会全面超越俄罗斯。

俄罗斯的导弹生产瓶颈更大,因此大量生产无人机,并早已用于攻击乌克兰基础设施,现在也更多在前线使用。凭借前苏联的庞大库存,俄罗斯的装甲车辆理论上能再支撑一年半,但前提是这些武器仍可使用,并能及时得到修整、换新。

莫斯科国防工业越来越依赖中共提供的半导体、导航设备、飞机零件、滚珠轴承等,70%的工具机和90%的微电子产品都来自中共。俄罗斯用于制造火药的硝化纤维素,中共也是最大的提供者。

普京访华应该希望得到更多,特别是无偿援助,但中共现在也缺钱,提供大量无偿援助的可能性较小。2023年,中国对俄出口额约1109.72亿美元,从俄罗斯进口额约1291.39亿美元,贸易逆差约181.7亿美元。中共并未急于填补贸易逆差,莫斯科手握大量人民币,中共没打算用更多商品换回来。中共应该也担忧与欧洲的关系和美欧更多的制裁。

俄军开辟了哈尔科夫的新战线,开启了夏季攻势,乌克兰军队正面临更大压力,但俄军夺取乌克兰第二大城市的难度很大,操作不当还可能重蹈覆辙。乌克兰需要外援维持抵抗,俄罗斯单纯依靠自身也难长期鏖战,双方暂无退缩之意,消耗战还会继续,直到有一方熬不住或两方都熬不住的时候。

大纪元首发

责任编辑:高义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马克时空】美空军部长首登无人驾驶F-16
【军事热点】26国军队聚太平洋 应对中共威胁
美澳推出最先进海底无人机 剑指中共
最大F-35战机联队完成10万次飞行 达里程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