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耕牛文化400年 水牛学校找回失落之根

为找回失落的耕牛文化,“牛爸爸”李春信创办杏花村水牛学校。(林倩玉/大纪元)
人气: 15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4年05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倩玉台湾新竹报导)只要到春耕时期,牛只辛勤耕田的画面处处可见,“台湾牛”也成为刻苦耐劳的代名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耕牛的工作开始被机器取代,渐渐走向式微,几近消失⋯⋯

孩子们学习砌石驳坎。
孩子们学习砌石驳坎。(李春信提供)

早年的台湾以农业为主,辛勤耕田的役牛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同时也与台湾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耕牛文化】

台湾的耕牛文化,往前可追溯到公元1624年荷据时期,在此之前台湾的耕种都是以人力为主。为提升农作物产量,荷兰人在台成立“牛头司”机构,负责管理耕牛养畜及繁殖,自此台湾正式迎来了耕牛,至今刚好满400年。

农业机械化的风气从国外吹进台湾后,省人力又具高效率的特性,冰冷的“铁牛”逐渐取代耕牛的工作。
农业机械化的风气从国外吹进台湾后,省人力又具高效率的特性,冰冷的“铁牛”逐渐取代耕牛的工作。(林倩玉/大纪元)

约莫100年前,农业机械化的风气开始从国外吹进台湾,省人力又具高效率的特性,让这些冰冷的“铁牛”逐渐成为主流,而耕牛则慢慢的消失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伴随消失的,还有跟耕牛紧密相关的牧童文化。

水牛学校 找回失落的文化

杏花村水牛学校位于新竹县关西镇,占地约一甲,肩负耕牛文化传承的使命。
杏花村水牛学校位于新竹县关西镇,占地约一甲,肩负耕牛文化传承的使命。(李春信提供)

为了找回过去的美好,学习艺术的李春信矢志投身牛耕,在新竹县成立了“杏花村水牛学校”,几经搬迁,目前选择在关西镇落脚。他兼任牛爸爸与水牛学校校长,经常开办“放牛班”让大小朋友亲近耕牛,体验农村生活。讲到牛,他说,现在的孩子只会想到餐桌上的食物,并不晓得牛曾经是人类重要的伙伴。

牛曾经是人类重要的耕作伙伴。
牛曾经是人类重要的耕作伙伴。(李春信提供)

曾经看过的老照片中,人跟牛一起工作的美好让李春信印象深刻,这也成为了他动念寻回耕牛文化的契机。多年来,政府一直在提倡友善环境耕作,“机械耕作对土地较具破坏性,而牛对待土地非常友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耕牛找回来?”他说。

于是,他买了两头五个月大的水牛,为它们取名“米米”和“拉拉”,开始了他的牛耕生活。

原以为养牛种田很简单,实际执行起来却让他这个门外汉吃足了苦头。他和两头幼牛都没有耕作经验,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磨合、学习;他想从实作中学习,有牛耕经验的老农夫都因年岁太大无法下田,只能以“口头”教学,他在抓不到诀窍的情况下进步非常缓慢。李春信感叹道:“一个文化断掉了要重新找回来,真难!”

生活结合艺术 悟出人生道理

为突破困难,李春信把艺术融入耕作中,他把牛想像成一枝粗大又重的画笔,土地当成画布,试着带着牛在土地上“作画”。他说,刚开始带着牛耕田,就像小baby拿笔一样,虽然技术不好也很挫折,但看到这幅大自然的创作还是挺漂亮的,一切都值得了。

即使花了二年的时间才上轨道,他也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反而更珍惜学习过程。“养牛耕田其实很纯粹,没有加油添醋,这跟我所学的纯艺术的概念是一样的,是在走对的路。”他笑了笑说。

李春信带着水牛前往海边犁沙作画,因此悟到“人生”二字是人跟牛站在土地上的组合,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李春信带着水牛前往海边犁沙作画,因此悟到“人生”二字是人跟牛站在土地上的组合,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李春信提供)

农暇时,他偶尔也会带着水牛前往海边犁沙“作画”,再请好友将画面拍摄下来。有一次,他端详着经黑白处理的照片,照片中只有人、牛与画出的线条,这使他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说,“人生”二字是人跟牛站在土地上的组合,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除了好好照顾牛跟土地外,其它的追求都是多余的,就是这么单纯。

牛是大地的礼物

李春信提到,现代人谈到牛想到的是牛肉,追求的是牛的重量。其实,牛能够创造的价值,出乎我们的想像,不但能耕种还能骑,还是很厉害的除草大队,牛粪更是妙用无穷。

牛粪是大地的礼物,日晒烘干后做成的燃料“牛耕香炭”,燃烧时有淡淡青草香,烟可驱蚊。
牛粪是大地的礼物,日晒烘干后做成的燃料“牛耕香炭”,燃烧时有淡淡青草香,烟可驱蚊。(林倩玉/大纪元)

他接着说,牛有四个胃,吃下的草透过消化、反刍、吸收、分解、发酵等程序后产出牛粪,客家话将新鲜的牛粪称为“百草膏”,他们相信受伤时将其涂抹在伤口上,可以达到消炎的作用。另外,干燥过的牛粪不但不臭,还有特殊的青草香,除了可以当肥料、燃料、造纸外,磨成粉还可做成熏香及香皂,说“牛是大地的礼物”,一点也不为过。

水牛学校开设“放牛班”,让孩子与牛亲近。
水牛学校开设“放牛班”,让孩子与牛亲近。(李春信提供)
孩子体验牛犁田。
孩子体验牛犁田。(李春信提供)

水牛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为了让孩子们有机会看到牛、亲近牛,体验旧时的农村生活,创造一辈子难忘的快乐记忆,他的“放牛班”设计了许多课程,包括学习古早农村常见的牵牛、放牛、摸牛、骑牛、喂牛吃草,认识耕田工具,体验插秧、犁田、砌石驳坎等农活,从中体验当农夫及牧童的乐趣。有时也会邀请小小音乐家们“对牛弹琴”,共度快乐的午后。

15年过去了,杏花村水牛学校已从原来的两头牛增加到五头牛,李春信与牛之间累积出许多感情。他说,耕牛永远是友善温柔对待土地的模范生,未来希望有更多爱牛、懂牛的人加入行列,为保留这美丽纯真的文化尽一份心力。◇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