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后感

思敏(大陆)

标签:

【大纪元10月3日讯】一场SARS,犹如一场“天问”,逼着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交出自己的答卷。首先考验的是政府,政府是否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首位:接着考验的是卫生部门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广大医护人员是否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医护水平;它也考验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公德、素质及卫生习惯,中国医学科学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SARS在中港两地蔓延,医护人员纷纷被撂倒。在北京,各医院又是宣誓,又是壮行,其悲壮和煽情,让我想起古代荆轲刺秦王的易水之寒。但是在香港,救治SARS病人和救治其他病人一样,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拿了纳税人的钱,就要尽他们的本分。没有什么工作后的度假村的休假和免费旅游,更没有什么一线人员子女的高考加分。但他们的尽职尽责和牺牲精神,和国内的医护人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时代周刊》把香港的医护人员称为“亚洲英雄”(还有新加坡),绝对是实至名归。

不能想像一个动辄就要红包的医生,会在生死关头冲上前线去。有个专家在国内某电视节目说,这次SARS是医护人员改变自己形象的最佳时机。我想这近乎是痴人说梦。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它可能会推迟这种变化。有人告诉我,SARS后,医院的护士更横了。是啊,过去嫌你烦,现在还嫌你带来危险呢。

SARS过后,北京香港两地都搞了一些活动,比如一些文艺演出等等。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味道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的活动,一种是庆祝,另一种是慰问医护人员,都有庆功的味道。在中国,人们特别善于将坏事转化成好事,比如渤海二号灾难,比如学校失火,领导立即指令各部门搜集抢险救险的好人好事,让人们一下子沉浸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欣喜中,忘了这是一场劫难。

这场SARS劫难的死者,他们当中很多人,本该好好地活着,本该还有一段长长的人生,可是,由于某些可以克服和不可克服的因素却孤独、凄凉地死去。

在香港的很多活动都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给生命以尊严,充溢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温馨,让人感到度过了一场灾祸、一场劫难,有一种伤痛,一种反省,一种人生的顿悟……没有国内那种坏事好事分不出来的庆祝,那种皆大欢喜的圆满感。

不是没有人呼吁过,据《南方周末》载,一位曾在SARS隔离区连续采访五天的记者曾建议:在瘟疫被消灭的那天,举国降半旗致哀。当然,它不会被实施,只沦为网络上争论的话题。令人回味无穷的是,这个建议,连一位SARS死者的家属都不以为然,理由是:形式并不重要,我们比较满意政府对去世亲友的照顾……多实际啊!

我们的政府不是经常说,要有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的宽阔胸怀吗?我看在我们的同胞香港人身上,就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原载《争鸣》十月号(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金马奖今截止报名 影片数量大幅减少
SARS若卷土重来 华航表示已做好万全准备
第四十届金马奖报名截止,报名影片比去年少三分之一
海外旅游复苏快  航空业者增班服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