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洲切仔面跃升观音文化节主角

人气 97
标签:

【大纪元9月23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殷侦维北县报导〕
曾在希尔顿饭店设摊的芦洲切仔面,地位和台南担仔面相当,并列台湾两大名面,一家家面摊守护着地方的发展,许多芦洲人以卖切仔面为生,甚至打着“和尚洲切仔面”的名号,到邻近乡镇闯天下,台北县芦洲市公所今年的观音文化节就打算以切仔面为主题,来个盛大的切仔面大会串。

 芦洲切仔面看起来清清淡淡,但汤头、面条嚼劲、佐料,甚至是小菜,每家店互有特色。有人用大骨熬汤,有些则是用特殊食材,熬出来的汤头味道各具特色;面条大多为机器制作,还是有几家店家偏好手工,因为手工的嚼劲比较好;佐料更是暗藏玄机,同样是红色的酱料,使用的调配方式不同,搭配的材料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风味。

一家家面摊 一出出乡野传奇

 河上洲文史工作室执行长杨莲福聊起芦洲切仔面就眉飞色舞,他口中的一家家面摊,其实就是一出出乡野传奇。他描绘的芦洲切仔面史,大抵如下:

 台湾光复前,芦洲人周乌猪在涌莲寺庙口前卖切仔面,不过因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萧条,切仔面设摊断断续续,直到民国卅五年,芦洲人杨万宝战后刚从南洋当兵回来,由于他光复前就曾向周乌猪学过煮切仔面的技艺,就在涌莲寺庙口设摊卖切仔面。

 杨万宝煮的切仔面,汤头都用大骨、三层肉整块下去熬,口味纯甘,不用加味精,而切仔面的面条也坚持人工制作,不加硼砂,切面的工具也用竹编,别有一番风味,在当时就相当受欢迎。

 杨万宝切仔面生意逐渐稳固后,就传给徒弟阿成、阿赐,自己往五金建材业发展,不过他仍要求徒弟每日送两碗切仔面给他品尝,鉴定汤头是否改变,由于这种坚持,使得芦洲切仔面口味能始终如一。

 民国六十七年,涌莲寺旧庙重建,庙口切仔面迁移他处,芦洲切仔面略有停滞,阿成、阿赐后来将技艺传承第三代、第四代,现今中正路、三民路、中山一路陆续出现切仔面店,五股、八里、大直、三重等地都有芦洲籍人士出外设摊卖切仔面。

 现今得胜街的“添丁切仔面”、“阿朝切仔面”、“大庙口切仔面”及台北猪屠口切仔面,都和杨万宝这一脉相传有所关连。

大庙口切仔面 汤鲜面Q酱料佳

 记者走访芦洲市得胜街、三民路口的“大庙口切仔面”,果然是杨万宝徒弟所开设,至今已传承四代。这家面店不但汤头道地,特制酱料也别有风味,而且价格便宜又大碗,花小钱就可以吃得很饱。

 老板周乾坤说,芦洲切仔面和台南担仔面用的面条相似,吃起来口感Q,但切仔面更强调汤头,汤里放下整块大猪骨,然后熬煮一个半至两小时,让骨汁完全渗入汤里,产生浓郁口感,只要仔细品尝汤头,就可以明显分出两种面的不同。吃切仔面的另一种乐趣在于可以搭配很多小菜,民众只要点一盘三层肉,配上一碟青菜,就可以吃得很饱,而且面一碗只要廿五元,小菜满满一碟也只要三十元,真的是俗搁大碗。

 “大庙口切仔面”小菜里使用的酱料也是独创口味,老板周乾坤以辣椒加上豆腐乳等材料,调配出风味绝佳的酱料,用来区别自己和其他切仔面店不同。

地方政要捧场 有人慕名远道来

汤鲜、面Q、酱料佳,使周乾坤的切仔面店生意兴旺,地方政坛人物向来捧场,包括已过世的前台北县议长陈万富、陈议长之子立委陈宏昌、陈议长之弟县议员陈信义等人,数十年来都常邀客人来此品尝,也有慕名民众远道而来。

 芦洲市长李翁月娥说,今年观音文化节活动就是要凸显切仔面和地方的血缘关系,农历九月十八日芦洲大拜拜时举行,除了邀请多家切仔面到场烹煮,让民众一饱口福,还考虑举办多项趣味活动,例如比谁吃得多、谁家的面最长等,或者要民众猜哪家面店要搭配何种佐料,目前活动还在规划中,欢迎市民或店家提供更多有趣的点子。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谎言愚民唯我独尊 争权夺利血雨腥风(八)
风情万种的鬈发    重返时尚舞台
民族艺苑:酥油灯花
《藤缠树》与齐秦相连 刘欢录唱《印象刘三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