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病“由表及里”

肖先生

标签:

【大纪元10月19日讯】在现代化的今天,特别是生活在西方的人们,普遍依赖西医、西药解除病痛。可是,一旦我们抛开那些现代化华丽的外表,就不难看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之一的“中医”,享有西方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这集中体现为中医治病的“由表及里,除病去根。”

中医“治点带面”
中医与西医有着众多的不同:西医的医生要接受4至8年的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中医师出身于药徒、学徒(古称郎中)。靠四诊八刚或祖传秘方,凭多年的救治经验治病救人。西医看病先问病情、然后开单再经仪器检出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治一不保二。西医药以片剂为主、单味,副作用也经常发生。中医药则不同,一张处方,君臣配伍,五脏六腑都得调和。中药多味一大包,煲煮去渣存水服,看起来似乎麻烦多多,但它却副作用极微小。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飞快,人们在追求方便快捷时,却忽略了中药解除病痛对人体的根本性优点。

对于很多病症,中西医治疗的立足点不同,做法也大相径庭。有很多病,西医不能治,而中医则完全可以治愈。例如,对风湿性关节炎,西医使用封闭疗法,只能顾及局部;而中医则通经活血,痛则不通,不痛则通,贯通全身。对跌打损伤,西医用石膏定位,只对外表局部,恢复周期长;而中医则用内服自然铜恢复接骨,内调外应,复原周期短。对伤风感冒,西医用APC片剂,强退表面高温;而中医则用柴胡、桂拔等表汗(但不大表,以防虚脱)。使用茅根、桑枝、橘梗等退寒,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治点带面,对肌体进行全面调理。

中医释疑化顽疾
中国古人遗留下了很多古方、偏方、土方和食疗方等。中药讲究天时地利人合,量药适度。这些传世精华,对于那些在北美院校从事医学几十年经验的学者来说,亦是深不可测的医药奥秘。实际上,目前人们经常谈论的几种病症:高血压、胆固醇、糖尿病、过敏症等等,在传统中医药典籍中早有治愈妙方。

*高血压是病吗? 不是,这只不过是西医血压计的一个测量值。对此,中医早有定论,按中医的经络来讲,脉洪有力、面红、舌胎红带黑就是高血压。它属于哪一经呢?是心经之火大旺,七情所伤(火分阳火和虚火,虚火者面红带白)。举一例:古时有一位名郎中,母病在危,面红口干、脉洪有力。郎中在母亲面前踱来踱去,为母亲看过病却不敢下药,口中念叨:若是他人之母必用白虎汤一连九服。佣人听到马上到药店抓药煎煮侍奉老大夫人服用。不久,病情得以好转。(注:血虚者则忌用白虎汤)。

*胆固醇是什么? 血脂肪,词名一出口,吓得人们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时时担心什么物质会含有胆固醇多少?按中医来讲,不用忌口,只需食后饮杯浓茶化脂即可。中国有句古语:“饭后一杯茶无需医药家”。茶能解毒、解脂肪(但切忌饮咖啡)及提神。福建茶、绿茶、红茶等为首选药用。

*糖尿病解密 。对此,中医古书亦有记载,古时虽没有今天现代的化验仪器,但土法、土方却也方便准确。早晨起来小便无嗅则无糖尿病;中午小便在草沙坪地,有蚂蚁团团围聚则为糖尿病。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的解释为,是肝脾(胰)湿重不纳,则从肾、膀胱排泄出体外。患糖尿病的人会觉得很疲劳。中医治疗时首先固肾、养肝去湿、调候。服中药汤,加少许四川井盐,逐渐减少糖的排泄而使肌体康复。

*本无花粉过敏症 。春夏季之交,遍地鲜花盛开,随处可听到人们谈及花粉过敏症。那末,是花粉散发到人身上引起的吗?中医的解释为:本体血之热毒也。冬天时,温度低,人体毛孔缩小又穿厚衣服,气体散发不出来藏在皮肤内。春夏天热,毛孔扩大毒气排出,衣着单薄,受风所感应奇痒,用手抓时破皮红肿发痒,于是疑为花粉过敏。本人在60到61年间曾受此之苦。那时,整天在工厂里做工达每天11个小时。穿着长袖衣,自觉花粉应是无从可入的。但是在夏天4至5月(阴历)花粉季节时却奇痒难忍。我服用的西药有扑尔敏、磺胺,甚至用金霉素及盘尼西林(青霉素)都未见好转,后转求中医治疗。医者笑我:医书看了这么多,这点小病都不能治,何其用也?后指点我说,此乃血之热毒,须冲乌糖水服以泄火、解毒,而并无花粉过敏。需要说明的是,乌糖在很多其他的地方叫黄糖或称土糖。黄糖可解食物中毒、鱼蟹过敏等。(切忌使用白糖)

以上所谈个人看法及一些亲身经验愿提供给大家参考。因我是医学爱好者而非医生,上述文中若有不妥之处还望专业学者谅解。若对本文有所指教或欲进一步探讨者,请来信寄:4-281 Bronson Ave. Ottawa ON,K1R 6H7,或由渥太华大纪元办公室ottawa@epochtimes.com转交。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综援长者看中医酌情获资助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观
针灸减肥 须配合调整饮食
女子与红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