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联名呼吁释放网络作家杜导斌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月3日讯】(美国之音记者许波3日报导) 包括许多中国著名学者、作家和律师在内的103人发表致全国人大和最高法院的一封公开信,要求对刑法规定的“颠覆罪”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并呼吁释放湖北省知名网络作家杜导斌。

这封目前已经有103人签名的公开信星期天公开发表,信中呼吁全国人大和最高法院对刑法中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条款做出司法解释,防止司法部门和各地方当局滥用这一法律条款,侵犯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参加签名的北京学者张祖桦对本台记者表示,签名的人已经超过两百人。张祖桦说:“据我所知,发起签名的有102人,参加签名的包括作家、学者、律师、公司职员、大学教授和法学家等等。24小时之后,我上网看到又有200多人签名。”

*防止颠覆罪条例成为上方宝剑*

公开信以网络作家杜导斌案为例,指出目前中国司法当局普遍存在颠覆罪的外延,侵犯宪法确认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现象。杜导斌是湖北省知名网络作家,去年10月被当地公安部门逮捕。湖北省检察院根据他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持不同政见的文章,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对他提出起诉。公开信指出,这是一起典型的以言治罪的案件,是对颠覆罪的滥用。

北京著名律师郭国汀说,发起签名的人有许多人是法学界、律师界的专家和专业人士,他们对于政府最近加强对言论自由权利的控制感到不满。郭国汀说,“许多网络作家一个个的被捕,当局采取新闻封锁的政策,这些实际上对国家十分不利,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潜在的危机。这种罪名本身就是一种“麻袋罪”,很容易把对政府的政策提出看法的人当作罪人来处理。实际上这等于是打击社会的精英分子。”

公开信认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犯罪主体应在主观方面具有以暴力方式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现行体制的动机;在客观方面有主张或支持以非法行为颠覆国家政权的的煽动行为。而杜导斌的文章仅仅是和平表达某方面的政治异见,他所发表的文章都是基于知识分子的立场对现实问题进行的严肃思考,这与“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构成相去甚远。

*言论权利毫无保障*

公开信进一步指出,杜导斌案件并不是孤立的,在中国近期的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滥用这一刑法条款的现象,突显了该法律条文在概念上的混乱和逻辑上的模糊,使定罪标准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公开信认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为滥用法律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导致许多仅仅是批评性的、非暴力诉求的议政言论,都被强行定性为“颠覆国家政权”,这样实质上等于取消了宪法第35条所确认的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

公开信呼吁湖北省司法部门尊重宪法的有关条文和精神,尽快释放杜导斌先生。同时,在公开信上签名的知识界人士吁请最高人民法院对“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犯罪构成以及这一条款与宪法所确认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之间的界限,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形成含义明确的、可执行的司法标准,避免各地方司法机关滥用该条款践踏公民权利。

*爱国者有别于与犯罪分子*

郭国汀律师表示,能够对当局或政府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实际上有许多真正的爱国者,而且是真正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人。如果这样随意地把他们当作犯罪分子来处理,对国家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公开信最后说明,这封信向所有中国公民开放签名。签名截止日期为2004年3月1号,签名活动结束后,将循合法途径公开递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旧文回顾 】 杜导斌:为胡温又一善举投张赞成票
【旧文回顾】杜导斌:六十年一轮回
【旧文回顾 】 杜导斌:迫不得已的谢幕
【旧文回顾 】 杜导斌:中国的民主道路如何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