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香港经济隐忧仍未清除

香港的经济问题仍然是一个“计时炸弹”

标签:

【大纪元6月4日讯】(BBC中文网驻香港特约记者吴曦翔6月4日报导)

特区七周年系列之一

今天(2004年6月4日)是“六四事件”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还有不足一个月﹐就是“七一”– 香港“主权移交”七周年的敏感日子。去年在“主权移交”六周年时爆发的50万人大游行,令中央政府大吃一惊,民主派乘势提出07/08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和全体立法会议员;掀起了特区政治风起云涌的一年。

北京中央政府,特区政界以及本地和国际传媒,似乎都在密切注视,今年会否再度出现大规模的反政府(“倒董”) 游行。

探本寻源,去年的“七一”游行主要是由3大因素酝壤:
*香港经济跌入谷底 — SARS疫症激化前所未有的高失业率(2003年6月为8.3%),房价大跌;经济持续衰退。

*针对特首董建华个人和施政成效的不满。
SARS一场浩劫,《反颠覆法》 引起的官民对立及前财政司长的’买车丑闻’,暴露了问责和高级官员的无能问题。

*大吃一惊的中央政府在游行后广泛南来调查,根据他们的研判,特区政府无法带领,习惯了繁荣富裕生活的香港市民走出连续六年的经济困局,“负资产”的冲击乃市民不满特区政府的根源。

北京研判:港人“发穷恶”

于是,北京对港大洒金钱。在总理温家宝来港签定 CEPA (更紧密经贸关系) 后,在八月开放广东及北京、上海等大省市的居民“自由行”(批准内地居民毋须跟团来港旅游)和高层次的粤港融合会议,全力振兴香港的旅游、消费行业;增加港人(特别是专业人士)北上发展的机会。

由于前景乐观,而且市面明显畅旺,从去年10月国庆日到年底,香港经济迅速复苏。

尽管如此,香港的左派政党却依然在去年底的区议会选举败北,中央政府唯有加大力度,扩大CEPA和“自由行”范围,批准内地丰厚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香港的股债市场,内地“大户”来港购置房地产,还有最新的“泛珠三角融合”计划。

一轮的“放水”(给香港输入资金) 加“放人”(输入消费旅客) 的双料特效药,令奄奄一息的香港经济起死回生。

从数字看,失业率从去年七月后的 8.7% 降至今年首季的 7.2%,本地生产总值从SARS时期的(-0.5%)急升至2003年底的4.9% 及今年首季的6.8%。恒生指数回升至12000点。

从市面气氛看,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的) 多了笑颜逐开,餐饮、时装、美容等零售消费物价也明显加了增加了10-15%。上星期的政府首次恢复卖地成绩远超政府预算,物业价格回升了45%。

外来急救见效 内部转型未完

然而,正因这外来的“鸡尾甜酒”急救法救活了香港经济,但本来病入膏肓的结构性经济问题,在过去12个月,却在一片唱好声中,早被抛诸脑后,更惶论解决。

首先,香港的经济转型过程尚未完成,香港依然没找到本身的长远策略发展定位。其次,结构性财赤问题仍未见出路;盛传有心竞逐下届特首的上任(梁锦松)和现任财政司长唐英年,都是尽量避免’得罪人’,拖过自己任期再算。

此外,普遍的企业文化依然是不尊重人才,恶性竞争有余,降工资,加工时的问题没有减轻。

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继续扩大,如果不趁经济复苏的良机处理,广大市民的不满只会倍增。一旦油价继续攀升打击美国等周边经济,或者内地出现经济危机而继续改变政策,香港的经济问题将马上暴现。

遗憾地,特首及整个特区政府,经过去年的“七一”大游行一役,管治威信陷入谷底,本来已经非常低调:只是维持运作,不管政策发展。

经过连月以来有中央全盘主导的“爱国争论”,人大释法和否决07/08年进行普选,统战公关,到最近的干预传媒和选举工程疑云,特区政府更无力推动长远的经济调整合规划,只能紧随国家或区域发展的大潮流和大方向,尽量利用香港原有优势尽,多争一把。

这种“拖字诀”对策能买在位政府的一时安宁,但对长远的香港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市民的利益来说,犹如目睹一枚计时炸弹却大步走开作罢。(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政院回应:中共恶言相向 让两岸越来越远
广岛-台北定期航线开航
制裁台湾 台称中国经济会倒退20年
美近期不会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