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说改革 话紫阳

陈劲松

标签:

【大纪元1月19日讯】中共推行“改革开放”已经26年,在这一过程中,外界划分中共领导人,无外乎“改革派”和“保守派”两大类。被划成“改革派”的人物,先后有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田纪云、胡启立、朱镕基、乔石、李瑞环等。江泽民、胡锦涛虽也担任最高领导职务,但至今与“改革派”称号无缘。在众多“改革派”中,究竟谁是真正的“改革家”?

按照中共“正史”,邓小平一直被封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自然坐上“改革派”的头把交椅。然而,1978年,当赵紫阳在四川、万里在安徽,率先大胆尝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邓小平还曾心神不定地对他们说:是你们自己要试一试,千万要注意,不要弄出问题来。彼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阴魂未散,“包产到户”仍然是“资本主义尾巴”,被毛泽东整怕了的邓小平,依然心有余悸。

“联产承包”的试验很快见效,四川、安徽两个农业大省的农民,迅速获得温饱。“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谣,顿时传为天下美谈。随后,四川、安徽的经验推广到全国,短短几年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几十年没有解决的中国农民温饱问题。显然,这是赵紫阳,也包括万里,对改革开放事业,立下的头一桩功劳。而且,他们的开创,在邓小平之前。

至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首功则当推胡耀邦。先任组织部长、后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大力排除干扰,高效开展工作,昭雪冤狱,不留余地。对照之下,邓小平则大有保留,例如,邓说:对五七年“反右”,我并不完全否定,对有些右派,还是应该反的。

1980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那一年,赵紫阳升任国务院总理,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1981年,胡耀邦出任总书记。八十年代,也是邓小平迈上权力巅峰的时代。邓大权独揽,与其说是凭籍新功劳,不是说是仰仗老资格。邓小平全权委托胡耀邦和赵紫阳,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本人,除了把握大政方针,基本上处于“颐养”状态,抱孙子,打桥牌,冬眠上海滩,夏游北戴河。

正是胡耀邦和赵紫阳,实际担当了改革开放的重任,成为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 继农村改革初见成效后,1984年,他们又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政分家,政企分离,也是胡赵体制下,迅速铺设的一项赋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工程。

1986年冬,各地高校爆发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学潮,胡耀邦因同情学生,于1987年初,遭党内保守派围攻,并被赶下台。在保守派的气焰稍事收敛后,赵紫阳临危受命,接任总书记,成为名义上的中共最高领导人。赵紫阳独撑改革大局,面临重重阻力和压力,然而,他锐意改革的勇气和意志,丝毫不曾动摇。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的一系列建树,就包括:在物价改革中,稳步实行“放调结合”,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宏观新思维,为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化解了改革中姓资姓社的困惑;在农村推行基层民主选举,开创了中国民主的试验田……

不管中南海新领导层承认还是不承认,赵紫阳的这些崭新思维与举措,影响和延续至今。况且,胡锦涛、温家宝等人,都曾经是胡耀邦、赵紫阳的部下,受过胡赵的直接提拔或栽培。

1989年,胡耀邦逝世,引发全国性民主运动。作为中共总书记,赵紫阳拒绝把枪口朝向人民,宁愿抛弃高官厚禄,不惜失去余生自由。那含泪的一句“我来晚了”,流露出他爱民如子却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心境。赵紫阳在历史关头的勇敢抉择,代表了部分中囯共产党人未泯的良心。

锐意改革和尊重民主,赵紫阳也由此成为中国改革、民主、及现代化事业最杰出的象征。今年1月17日,赵紫阳走完一生风雨旅程,噩耗传出,海内外震动。相信此时此刻,所有保存良知的中国人,都永远不会忘记“要吃粮,找紫阳”的传世佳话。到此,环顾中共内部,谁是真正的改革家?不言而喻,惟有:赵紫阳、胡耀邦!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

相关新闻
陈劲松:加息  热钱  加剧中国金融风险
陈劲松:中日关系 争夺与互补
陈劲松:中国文化产业  犹抱琵琶半遮面
陈劲松:美元贬值风潮  究竟是不是阴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