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說改革 話紫陽

陳勁松

標籤:

【大紀元1月19日訊】中共推行“改革開放”已經26年,在這一過程中,外界劃分中共領導人,無外乎“改革派”和“保守派”兩大類。被劃成“改革派”的人物,先後有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萬里、田紀雲、胡啓立、朱鎔基、喬石、李瑞環等。江澤民、胡錦濤雖也擔任最高領導職務,但至今與“改革派”稱號無緣。在衆多“改革派”中,究竟誰是真正的“改革家”?

按照中共“正史”,鄧小平一直被封爲“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自然坐上“改革派”的頭把交椅。然而,1978年,當趙紫陽在四川、萬里在安徽,率先大膽嘗試“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時候,鄧小平還曾心神不定地對他們說:是你們自己要試一試,千萬要注意,不要弄出問題來。彼時,“以階級鬥爭爲綱”的陰魂未散,“包産到戶”仍然是“資本主義尾巴”,被毛澤東整怕了的鄧小平,依然心有餘悸。

“聯産承包”的試驗很快見效,四川、安徽兩個農業大省的農民,迅速獲得溫飽。“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的民謠,頓時傳爲天下美談。隨後,四川、安徽的經驗推廣到全國,短短幾年時間,就基本上解決了幾十年沒有解決的中國農民溫飽問題。顯然,這是趙紫陽,也包括萬里,對改革開放事業,立下的頭一樁功勞。而且,他們的開創,在鄧小平之前。

至於政治上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首功則當推胡耀邦。先任組織部長、後任總書記的胡耀邦,大力排除干擾,高效開展工作,昭雪冤獄,不留餘地。對照之下,鄧小平則大有保留,例如,鄧說:對五七年“反右”,我並不完全否定,對有些右派,還是應該反的。

1980年,也就是改革開放全面展開的那一年,趙紫陽升任國務院總理,主持全國的經濟工作。1981年,胡耀邦出任總書記。八十年代,也是鄧小平邁上權力巔峰的時代。鄧大權獨攬,與其說是憑籍新功勞,不是說是仰仗老資格。鄧小平全權委託胡耀邦和趙紫陽,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鄧小平本人,除了把握大政方針,基本上處於“頤養”狀態,抱孫子,打橋牌,冬眠上海灘,夏遊北戴河。

正是胡耀邦和趙紫陽,實際擔當了改革開放的重任,成爲關鍵時期的關鍵人物。 繼農村改革初見成效後,1984年,他們又開啓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黨政分家,政企分離,也是胡趙體制下,迅速鋪設的一項賦有轉折意義的重大工程。

1986年冬,各地高校爆發呼喚政治體制改革的學潮,胡耀邦因同情學生,于1987年初,遭黨內保守派圍攻,並被趕下臺。在保守派的氣焰稍事收斂後,趙紫陽臨危受命,接任總書記,成爲名義上的中共最高領導人。趙紫陽獨撐改革大局,面臨重重阻力和壓力,然而,他銳意改革的勇氣和意志,絲毫不曾動搖。在短短兩年時間裏,他的一系列建樹,就包括:在物價改革中,穩步實行“放調結合”,規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宏觀新思維,爲中國融入國際主流社會,打下基礎,埋下伏筆;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化解了改革中姓資姓社的困惑;在農村推行基層民主選舉,開創了中國民主的試驗田……

不管中南海新領導層承認還是不承認,趙紫陽的這些嶄新思維與舉措,影響和延續至今。況且,胡錦濤、溫家寶等人,都曾經是胡耀邦、趙紫陽的部下,受過胡趙的直接提拔或栽培。

1989年,胡耀邦逝世,引發全國性民主運動。作爲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拒絕把槍口朝向人民,寧願抛棄高官厚祿,不惜失去餘生自由。那含淚的一句“我來晚了”,流露出他愛民如子卻又無可奈何的悲涼心境。趙紫陽在歷史關頭的勇敢抉擇,代表了部分中囯共產黨人未泯的良心。

銳意改革和尊重民主,趙紫陽也由此成爲中國改革、民主、及現代化事業最傑出的象徵。今年1月17日,趙紫陽走完一生風雨旅程,噩耗傳出,海內外震動。相信此時此刻,所有保存良知的中國人,都永遠不會忘記“要吃糧,找紫陽”的傳世佳話。到此,環顧中共內部,誰是真正的改革家?不言而喻,惟有:趙紫陽、胡耀邦!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陳勁松:加息  熱錢  加劇中國金融風險
陳勁松:中日關係 爭奪與互補
陳勁松:中國文化産業  猶抱琵琶半遮面
陳勁松:美元貶值風潮  究竟是不是陰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