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希望建文革博物馆 还原历史真相

人气 11
标签: ,

【大纪元10月18日讯】(大纪元综合报导)晚年亲近巴金的家人透露,巴金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建立文革博物馆,还原历史真相。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原名李尧棠,一九○四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二一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二七年赴法国留学,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以巴金为笔名。

六○年代文革期间曾遭批斗,终其一生并未入党。

巴金一生与妻子萧珊相濡以沫。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中,萧珊给予巴金精神上的支持﹐也替巴金承受过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巴金是中国少数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一度还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他最知名的作品是一九三○年代写成的“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

“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巴金

晚年巴金更提倡“讲真话”,在“随想录”中深入反思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所造成的伤害。巴金管家徐钤指出,巴金淡泊名利,热心助人,敢说真话,是巴老给人的印象,但巴老在文革十年浩劫,所受屈辱却是鲜为人知。

“文革”后,巴金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巴金对他在50年代的一些行为的反思,则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思想层次上了:即在无约束的权威秩序统治下,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这就在事实上为无约束的权威秩序作了帮凶,而在这行为的背后,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的良心也要为此而受到煎熬,结果就在愈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他最终一点点地丧失了清醒的意志,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己曾经奉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这也正是他何以会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

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他发现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隶似的心甘情愿地低头认罪,主动改造思想,而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了这样的自谴:“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随想录》出版后,老人宣布搁笔。但那些阴丝丝的冷风并没有消除对老人的敌意。1991年,北京一家报纸上公开发表署名文章,含沙射影地攻击老人晚年用生命来呼喊的“讲真话”口号,这篇奇文以“真话不等于真理”为理由,把一盆盆污水朝老人头上泼去,诬陷“真话”是“投向党和人民政权的石头、枪弹”。针对此,老人发表了一篇公开信,反驳道:“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

巴金简历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无党派。
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
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 学》主编。
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衔。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巴金森氏症十分之一属于早发个案
巴金森氏症患者每天动一动,避免关节挛缩更利害
慈济医院研究多巴胺细胞移植治疗巴金森氏症
廖天琪:笔会、作协与巴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