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宇:布胡峰会 各自表述

中国人权问题与美中关系

杨力宇

标签:

【大纪元12月4日讯】今年九月,胡锦涛原定于出席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后访问美国,但在胡锦涛飞赴纽约前,中美双方对胡的访问定位出现严重分歧:中方认为是最高规格的“国事访问”(state visit),美方则认定为“正式访问”(official visit),最后只有“各自表述”,因美方无意提升规格,但中方则坚持胡锦涛出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美,应有高规格的接待。

针对此一问题,中美争执不休,最后只有以美国南部的风灾与水灾为理由,双方同意延迟胡锦涛的访问,但安排布胡在纽约于联合国庆祝活动期间举行简短会谈。根据媒体的报道,此一会谈并无具体成果可言。

美中之间的问题

近年美中贸易急速上升,美商在华的投资亦快速成长,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但磨擦亦多,双方在甚多问题上颇多歧见:

‧最近数年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日益增加,今年可能高达两千亿美元。美国认为中国市场并未完全开放,仍多限制。

‧华盛顿认为,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另一主因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偏低,中国货品的出口竞争性因而大增,不利外国(特别是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华府因而多次要求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允许人民币升值。

‧美国认为,中国已成为制造仿冒产品的天堂,美国在知识产权上的损失难以估计,至少每年高达五十亿美元,因而强力要求中国透过立法、行政等手段保障美国的知识产权。

军事崛起与和平崛起

除上述经贸问题外,美国对中国近年的军力迅速上升颇多疑虑,认为会影响亚太地区的平衡、稳定与安全,因而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关系,并展开与某些中国的周边国家(如越南、印度、蒙古及某些中亚西亚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有意抑制中国的扩张与崛起。

然而,中国却强力反驳美国,强调北京执行和平外交,推行睦邻政策,反对霸权主义与武力威胁,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北京认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实是和平崛起,绝非军事崛起。

美国当然拒绝采信中国的说法。今年十月美国国防部长赫姆斯访华,公开批评中国军事建设与国防预算欠缺透明化与可信度,认为大陆的军力(特别是飞弹力量)已超过中国的国防需要,威胁邻国(特别是台湾)的安全。此外,华府对日益密切的中俄军事关系,非常关切,认为有意针对美国。

中美双方针对中国的崛起产生日益严重的分歧,经常各说各话,甚至彼此公开反驳。

然而,中美也在甚多其他问题(如反恐及禽流感)上颇多合作。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双方具有高度的共识,同意通过六方(中、美、日、俄及南、北韩)在北京的会谈来和平解决北韩的核武问题。

美中关系非常复杂,具有多面性,双方既合作又竞争甚至斗争,绝不可能成为“战略伙伴”,只同意成为“合作伙伴”。

台湾问题与人权问题

在众多的问题中,最影响美中关系的应是台湾与中国的人权问题。

中国始终认为,台湾问题为中美之间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因而在每一高层会谈中必定提出台湾问题,要求美方严格严守一中政策、停止对台售武与干涉中国内政,并坚决反对台湾独立。

为因应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压力,美国已建立一套处理模式,以四点论述来回应中国:

‧美国坚持一中政策及遵守美中之间的三公报(上海、建交及八一七公报)。

‧美国“不支持”(而非“反对”)台独。

‧美国坚持中台双方维持现状,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台海问题必须和平解决。

‧美国遵守“台湾关系法”(意即根据此一法律,美国继续对台出售防卫性武器,以维护台湾的安全)。

除上述四点论述外,最近数年美国又增加一点:要求北京与台湾的民选政府对话。

明显地,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均不可能有所让步,因而采取“各说各话”的方式来表达各自的立场。

事实上,美国虽一再强调其“一中”政策,但在具体运作上,华府所采行的是“一中一台”政策。美国绝不支持中国统一,因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台湾为美国牵制、抑制中国的一颗重要棋子;维持“一中一台”现状有利于美国维护其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利益与主导地位。

人权问题 严重分歧

在人权问题上,双方的分歧与在台湾问题上一样严重。布殊于二○○一年一月就任美国总统后即推动人权与民主外交,并提升国务院主管民主与人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至国务次卿的地位,而中国则已成美国的人权与民主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每当与中国高层领袖会晤时,布殊与国务卿莱丝必然提出中国的人权与民主化问题,对中国施压。在去年十一月的布胡智利峰会及今年九月的纽约峰会中,布殊均坦率向胡锦涛提出中国的人权问题,并要求中国释放系狱的民运领袖。

同样地,在今年十一月北京峰会上,布殊再度向胡锦涛提出此一问题,并且更直接地申述美国的立场,值得特别注意。

北京峰会 各自表述

在十一月的北京峰会上,布殊与胡锦涛针对人权、台海、反恐、禽流感、人民币汇率、智识产权、北韩核武、中美贸易逆差等问题进行广泛对话,但并无重大突破。在布胡的联合记者会上,双方虽强调颇多共识,但并无具体协议。胡锦涛针对汇率、逆差、智识产权等问题虽作出解决或改善的承诺,但未提出解决方案。

在人权问题上,双方则是采取“各自表述”的方式来说明各自的立场。布殊于访华前在日本发表谈话,批评中国对自由与民主的箝制,并肯定台湾民主化的成就,似乎有意要求北京学习台湾。人权与民主外交为布殊外交政策的主轴之一,他曾多次发表有关谈话;在与胡锦涛的多次会谈中,也曾提出他的看法。在十一月的北京高峰会上,布殊重申中国应重视社会、政治、宗教自由,认为自由、民主及人权均是普世价值,并要求中国邀请达赖喇嘛及罗马天主教领袖访华,针对宗教自由进行对话。

至于胡锦涛,他并未批评西方或美国的民主观与人权观,但却强调北京将根据中国国情继续提升自由与人权的水平及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

西式民主与中式民主

在胡锦涛领导下,最近中国发表“民主白皮书”,显示他感受国际压力及认识到民主化的重要性。他与布殊虽有严重分歧,但并非完全没有交集。双方最严重的分歧即是不同的民主理念。布殊提出普世的民主观,也就是西方的民主观:坚持三权分立、民主选举、政党轮替、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要求。胡锦涛所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胡锦涛认为此种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也可维护中国的稳定。但胡锦涛所强调的民主制度(意即中式民主)其实是一党专政下的民主,中共中央政治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大及司法体系均不可能完全独立,其他政党也不可能通过选举取得执政权。

布胡虽有上述的严重分歧,但双方均认为自由、民主与人权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双方也认为在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上,中国尚待改进及提升,并同意继续进行人权对话。

在人权问题上,双方坚持各自的立场,并无让步的可能性,人权因而成为严重影响美中关系的重要问题之一。

民主化促进社会稳定

自二○○二年胡锦涛开始主政后,中共分别展开与西藏达赖喇嘛、台湾反对党及香港民主派的对话,最近又发表“民主白皮书”,坦承中国的民主建设仍需提升,并首度纪念力主政改的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肯定他的理念、作风及贡献。

今年九月初,胡锦涛与温家宝分别在世界法学会议上及与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谈话中,强调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及中国将于数年内自村长选举提升至乡镇长选举。

上述种种发展,是否显示胡锦涛有意在政改方面有所松动或开始起步,并可能重新检讨六四及赵紫阳问题,难以预料,但值得关注。甚多海内外人士希望胡锦涛推动政改,领导中国逐步从经济现代化走上政治现代化,为中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政改及检讨对六四的定性不但不会影响稳定及经济发展,反而会获得广大民众及知识份子的肯定与支持,应可凝聚中国内部的共识,并促进各方的团结与社会的稳定。

此外,北京如逐步推动政改及民主化,必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提升中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转自《争鸣》12月号(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杨力宇:两岸三地民主化
【专访】杨力宇﹕赵挑战共产党的权威
纽约举办赵紫阳生平研讨会
杨力宇:为民主牺牲自我──赵紫阳的生与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