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幼坑古道

Tony 撰文、摄影、绘图

人气 14
标签:

幼坑古道在我的行程计划里已摆很久了。我认识的几位山友都已走访过这条古道,拍回不少撩人心弦的照片。这条路线所以吸引人,我想是因为它集合了许多迷人的因素。其中,光是平溪线的铁道、基隆河的壶穴就已令人陶醉,更何况古道沿途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竹林、幽径、古厝、古碑,都能满足旅人寻幽探微的渴望。

幼坑古道位于平溪线铁路大华站、三貂岭站之间,可从大华站或三貂岭站出发,翻越两地之间几座小山丘,路程时间约两个小时。

上个月我初次走幼坑古道,从大华站出发,却一开始就走错方向,花了一个小时,才顺利找到幼坑古道,而中途又走错路,最后半途而废,原路折返。其实幼坑古道的路径清晰,我怎么会迷路呢?这大概是所谓的“路不迷人而人自迷”。

今天则改由三貂岭车站的方向走幼坑古道。古道登山口在三貂岭车站附近硕仁里社区“鱼寮路174号”的民宅旁。门牌清楚,所以很容易可以找到登山口(注1)。从174号民宅旁的石阶往上爬,先翻过鱼寮山,然后下抵“三清观”,正式进入幼坑古道。若不想爬鱼寮山,更便捷的方式是直接穿过平溪线的“幼坑隧道”,出隧道就到达“三清观”的附近。



“幼坑隧道”长300公尺,是平溪线最长的隧道,从这头看不见对面的隧道出口。若要我独自走入这黑暗的隧道里,我宁可爬过鱼寮山。更何况鱼寮山并不高,翻越这座山大约只须二十分钟。中途还另有岔路,约五分钟路程,就可登上鱼寮山的山顶基石处。爬上了鱼寮山,看见一颗建设厅矿补2007号基石。虽然山顶展望平平,但路程如此短,若不顺便登顶捡基石,则不近人情,也有违山界的风俗习惯。

从鱼寮山下来,来到“幼坑隧道”的另一头,“三清观”就在附近,但只是一民宅改装的寺庙,其貌平平。平溪线到了这里出现隧道群,“幼坑隧道”之后,还有两、三个小隧道。我趁没火车时,走进隧道口,拍这铁路连环隧道的风景。这个路段的铁路前后都有隧道,显得与世隔绝,独立而幽静。

过小铁桥越溪,开始进入幼坑古道,缓缓上坡行。约五、六分钟,来到一空旷处,有农民开垦的菜园,这附近也有岔路可爬往幼坑山。继续前行,为平坦的山腰路,约五分钟,又经过一片农园,有农民种植的咖啡树,农地放置不少水桶。咖啡树是一种会摇钱的经济作物。云林县“古坑”咖啡闻名全国,热卖到供不应求,平溪乡若能急起直追,或许未来北部也会有“幼坑”咖啡。菁桐一带的106公路沿途有不少店家经营露天休闲咖啡厅,都是潜在的可能买主。幼坑农民若能用心裁培,或许这僻壤的山林地,有一天也飘散着浓郁的咖啡芳香。

续前行,古道好走,林荫间,阳光洒射,光影晃荡。未遇游客,不闻鸟语,只有微风招引林叶微微沙声伴我前行。约六、七分钟,出现竹林处,有左岔路通往“幼坑山及大平林山”。再往前走一会儿,看见左侧有一条小径,进去探一下,来到“幼坑2号”民宅。这处民宅已荒废,残破不堪。或许是山林拓垦辛苦,收入又微薄,农民迫于生计而不得不搬离此地。

从民宅走回到正路,继续前行,变为下坡路,沿途有竹林。约三分钟,抵达一小水泥桥,过桥,溪岸附近有残遗的驳坎。此地平坦宽阔,于是在此地用餐。餐毕,休息后,继续前行。古道沿着干溪谷上行,溪谷阴湿,大小不一的岩石铺成的石阶布满青苔,小心而上。约两、三分钟,路旁有一青苔斑斑的界碑,扁圆的岩面刻着“台北州基隆郡”。这块界碑是民国九十二年十二月山友萧郎、法宾老师走这条古道时无意间发现的(注2)。

这“界碑”为何设立于此?这里并不是郡与郡之间的交界处,顶多是庄与庄之间的分界点而已,但碑石却只写着“台北州基隆郡”,刻字的字体不像官方正楷书写的方式。我猜测可能是昭和七年(1932年)时,平溪庄由“台北州七星郡”改隶属于“台北州基隆郡”(注3),所以有人特别在这条古道立石刻字,让往来的居民知道此地的行政区域已改隶属于基隆郡。这样猜不知对不对?(注4)这块界碑的碑面朝向溪谷,又已青苔斑斑,路经此处,若稍不留意,就可能不会注意到这碑石。往上走,约五分钟,来到了鞍部。这里也竖立着一块较小的岩石,背后似有刻字痕迹,但斑驳模糊,无法辨识,也无法确认是否为界碑。

由鞍部往下走,出现几棵柳杉。几分钟后,来到下方平缓处,右侧的树林内有几间废弃的屋舍,只剩半颓的红砖残圮被蔓草侵绕。这时看见一位山友自前方而来,我们互相打招呼,他是从大华站走过来的,是我今天在这条古道上唯一遇见的山友。我们在废弃屋舍旁聊了一阵子。聊天之际,前方又出现一位老农民,他是来这废屋的附近劈草整理林地。

与山友道别后,我进入这废屋遗址的区域,发现更里面还有一间较完整的石造屋,格局不像是一般民宅。后来问老农民,他说是矿工的宿舍,以前这一带曾经采过矿。这间矿工寮的门牌为“幼坑12号”。

继续往前走,过一小铁桥,往上走,古道与一横切的水泥步道交会。这里有一户民宅,一条龙的格局,门牌为“幼坑14号”。原来这位老农民就是“幼坑14号”的屋主,他说这间房子现在没人住了。他已搬至台北县三重市,今天天气好,所以抽空回来整地,在这附近种一些农作物。

“幼坑14号”门前这条横向的水泥步道,往上或下走的方向都可抵达大华车站。往上走,可到抵达“幼坑23号”、“粗坑2号”民宅,是一般山友所走的古道路线,但绕得远,先爬上,再绕下,才能到达大华车站。我认为不如直接由“幼坑14号”往下走,可接平溪线铁路,然后走铁轨至大华车站。虽然会错过两间民宅古厝,但走平溪线铁轨的这条路线,沿途有铁路、溪流、瀑布、壶穴等美景,所得足以补偿所失。



我选择直接往下走,沿途经过一两间废弃的民宅。不久,遇右岔路,有一拱桥跨过溪流,桥对岸有小径可绕回“幼坑12号”的矿工寮。溪流两岸则都有小径可往下走。我选择左边的水泥步道继续往下走,不久溪谷出现一小瀑布,瀑下有小潭,于是来到溪谷小潭旁稍休息。以水冲脸,清凉舒畅,然后继续前行。这时发现前方路旁有一座小庙,走近看,是一座有应公庙,庙身青苔累累,庙旁还有一石头公,一样是一身青苔,有应公庙后方则放置了几个金斗瓮。

前面不远处就是平溪线铁路了。铁路在这里横越这条基隆河支流的溪谷,穿过隧道往大华站而去。桥下的溪谷上游处有一瀑布,无步道可抵达。我找路下切到铁路桥下,再溯溪爬上去。由于下切不当,小腿撞石,紫青一块,使我赏瀑的心情变成微酸。

爬回到步道,来到铁轨附近。查看火车时刻表,先等不久之后的一班火车过去,然后从容悠闲的步行于铁轨,走往大华站,先后穿过两个短隧道。出第二个隧道时,右侧有小径通往下方的基隆河溪谷,这里的溪谷就是著名的“大华壶穴”。步道往下的中途有一小平台,塑立着两个高中生的人面雕像,雕像面对着基隆河的深潭。基座则刻着“舍生取义”四字。十九年前,这两位高中生与朋友来此戏水,朋友不小心溺水,两人情急而义勇下水救人,结果三人同遭灭顶。

这里的溪流湍急,潭深不见底,有一简易铁桥越过岩间的深潭,可通往对岸。对岸有步道通往野人谷,可接三貂岭瀑布群的路线。

我慢慢沿着铁轨走回大华车站。大约走了十二、三分钟。我喜欢走铁路的感觉,算是一种童年的回忆吧!读国小时,我每天走铁轨去上学。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对铁轨的感情其实比对火车还来的深。

沿途铁轨的左侧有三条石阶小径可通往上方的农家,都可通往幼坑古道。我上次走幼坑古道,因为迷路,所以后来都闯遍这几条小路。迷路也有迷路的收获,我所绘出的幼坑古道地图因此而更能观察入微(注5) 。

来到大华车站时,离火车到达时刻还有二十分钟,坐在空荡的售票亭前休息。大华是寂寞小站,只有几位游客在等火车。其中包括了一位导游带着三位新加坡观光客来游平溪线。我讶异于他们会选择大华站下车。或许是随意的漫游平溪线吧!

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多数的新加坡人都居住在一种很都会化的人工生活环境里,或许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羡慕及向往平溪线这种质朴的乡间小镇风情吧!可惜他们远道而来,只是匆匆赶场的来一段短暂的铁道之旅而已,他们若有机会更深入平溪线的溪流、瀑布及古道,我想他们对于台湾应该会有更进一步的羡慕与向往。

旅游日期:2005.03.16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日本香川赞岐满浓公园百花争艳
日本香川单车一日游:琴弹公园、钱形砂绘
日本小豆岛骑单车吹海风 纾压好逍遥
单车漫游:淡水河金色水岸自行车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