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凤琳: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起

廖凤琳

标签:

【大纪元4月20日讯】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唤醒世界各国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与会的缔约国取得广泛共识,为保护人类遗产制订了明文规范,庄严承诺:竭尽全力维护自然及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全球普遍重视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的一项具体联合行动。

以后每一年接受各国提出申报,经委员会派出专家学者严格审核评估,一旦通过获准列名“世界遗产名录”者,立即享有国际援助、技术支持、免受战争和人为破坏等多项礼遇,同时对提升地主国国家声誉及国际地位、提高人民文化和道德素质、摆脱认知差距与落伍形象,都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然而极其讽刺的是,就在那一年,在中国大陆,不但谈不上对文化遗产的维护,反而倒行逆施,一场对我国美好传统文化的扫荡,在当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规模之大、破坏之钜,空前未有,与世界各国采取的保护行动,形成鲜明对比。自1966年以来,进行了前后十年的“文革”浩劫,究竟残杀了多少无辜生命?毁坏了多少文物古迹?斲伤了多少文化精神命脉?恐怕是永远无法估算的历史之谜,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弥补的历史伤口。

整整延宕了十三年,中共政权终于于在1985年,对联合国做出回应,加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公约》组织,开始对劫后余生的自然文化遗产进行清点,提出申报,截至2004年七月,已核报成功、被列名为世界遗产的景区,包括早已名闻中外的秦兵马俑等以及之前鲜为人知的一些遗址古迹,总共有三十处。

列入世界保护名录的景观,犹如一夕之间戴上国际认证的荣冠,成为全球瞩目焦点,很快便带来另一项更大的附加价值─该地变成观光客旅游的热门景点,短时间内为地主国带来十分可观的外汇收入,基于这一点,中共当局目前仍在积极推动各地古迹文物的还原与修复,试图为这泱泱古国争取更多的名额,不仅因为可以借此洗去一丝文革的污名,提高一点国际形象,最重要还是从实质的经济利益方面去考量。

令人感到遗憾与不解的是,当硬体措施全力展开,由上而下,绝大多数人倾心专注于有形建物、自然景观等遗产的复原时,却严重忽略另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随着改革开放脚步,正在快速的流失当中。现代的中国,繁华表象下的人心,极度败坏,贪婪自私、腐化颓靡,城乡贫富差距,有如天渊之别。下层阶级的农民工人,生活苦不堪言,上层徇私牟利者,却官官相护,奢靡浮夸、虚矫成风。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萧默博士,在《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一书的序言里说道:“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们惊异地发现,已经失去或遗忘了太多的东西,人情味、精神需求、文化传统、艺术性、民族特征、或乡土意识……,这些曾代表着,‘美好’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冷落了而被某种‘纯技术’观念和片面的‘现代化’所取代。”这是一个知识份子的洞察与良知呼唤。究竟“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深层涵义是什么,仅仅是修复有形可见的历史古迹和文物景观,够吗?难道无形的精神资产、伦理传统不算人类遗产、不需要重建?

这个普遍现象在强调现代化的中国内部十分严重,反映在对待已列名为“世界遗产名录”景观的态度上,像四川成都青城山、乐山大佛、云南丽江古城、湖南张家界等,为因应大量蜂拥而至的游客,周边辟建了许多豪华别墅或人工设施,不但严重破坏自然地貌与生态环境,也大大违背了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制订的初衷。使文化遗址沦为赚取观光外汇的摇钱树,一边做着文化硬体遗产的表面修复,一边又为了经济效益,极力纵容贪欲横流;民间许多官商勾结的案例,追根溯源,都是有迹可循的,所谓“上行下效”,岂是偶然?如果中共当局仍着眼于现实利益而不及时警觉,无异是杀鸡取卵,不但将面临联合国每隔六年的一次检查考验,有遭到被除名的危机;而且这种名为维护,实则破坏的作法,也可能再次背负千古罪人的恶名。

文革的祸害,殷鉴不远,可惜权力的滋味总使当权者一再重蹈覆辙。一径想恢复文明古国的威望,但做的全是表面工夫,对传统文化里善良敦厚的人性价值弃如敝屣,对人权和信仰的普世精神全面封杀。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政权,只要其“两面手法”的伎俩一天不改,中国的灾难将永无止息。我们衷心寄望民间广大的有识之士,同心协力发挥正义的力量,从修复善良的人心着手,把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文明、伦理道德好好重视起来,那才是古迹遗址获得真正保护的最根本之道。

2005/3/10修改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霸王马案外案 补助谢屏翰 文化局不敢说无瑕疵
邵族生活空间 谢揆重视
百年电影经典歌曲回顾节日特别音乐会五一唱响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