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记者的愤怒和选择

标签: ,

【大纪元7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赵子法报道)在通过形形色色突破网络封锁的软件,在可以接受到香港电视信号,大陆人们可以听到和看到海外许多媒体对大陆多方面的真相报道迥异于独裁社会,在《南方都市报》于一定程度上针砭时弊、报道了民众的呼声而崛起,现实令许多有良知的大陆媒体记者们开始重新思考记者良知底线和共产党官僚要求的冲突关系,渐渐的一些触及到社会真相的报道在中宣部的诸多禁止报道事项中擦边球出世。

虽然一些记者因此不得不放弃待遇丰厚的大报媒体记者职位而辞职他就,更有甚者,还如《南方都市报》喻华峰、李民英编辑被判刑。但是,时代毕竟在剧烈的变迁,这些变化,让那些常常居高临下,摇动笔杆子,捏造事实,为中国共产党一党独裁作喉舌宣传的的党报、大报的记者们在近来也发出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

令人瞩目的是,许多大报记者在党性要求的‘绝对服从’和‘良知’中,和陈用林一样,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时间会作证,什么是真理。

拒绝做党的喉舌的新闻记者

相信大陆的大报记者们都有被地方官员宴请、送礼的经历,在记者的采访中,访民就曾透露,中央电视台的某些记者对访民提出要报道,每篇须收1万元到10万元费用﹔还有的共产党政府官员向记者透露:每年,对大报记者除了宴请美女之外,当地还要给若干贿赂,让大陆为自己的政绩“妙笔添花”。有时,这些记者被称为“无耻的妓者”

但是,除了这些被铜臭熏昏了头脑的记者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大陆记者在良知道义上摆脱了党性所要求的绝对服从的束缚,宁可随良心他去而不肯继续违心吹捧。

以下录自大陆记者在网上的留言和对话:

“那些新闻写了自己都不愿意多看,但是又提心吊胆的。偶的主任写过无数次检讨上去了,和我直接有关的一次是这样的:省委常委中心组学习中央精神,此外还有不少副省长、人大副主任参加。人大某副主任也发表了一段自己的学习心得。于是我也写进了稿子里,我们部主任审稿时认为,此人非常委,遂将那一句话给删除了。第二天一大早,总监就叫部主任写检讨去了。还好,有他修改笔迹的稿子我没有扔掉重新打,否则死(编者注:指被炒鱿鱼)得还早一些。”

“呵呵,俺曾经也是某党报的记者,天天写着那些连自己都不看的狗屁新闻,还天天忙得汗直流,天天提心吊胆,深怕写错领导的讲话!半年前,老子不干了,内退了,现在天天在家里翘着二郎腿上网玩,不晓得有几爽~,自由啊,你是多么的珍贵~~~~~~~~~~”

“没谁愿意说违心的话,挨骂是意料中的事情。要想不挨骂,就别接领导这活儿。”

“现在的记者就如公安部门一样,渐渐的在人民群众心里一点一点的失去了本不应该失去的正义!可悲!!!”

学习新闻媒介面临毕业找工作的网民透露:一直对新闻媒介很憧憬,所以义无返顾的报考了新闻系。很天真的以为未来是美好的,可以靠自己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可是这种想法正受到严厉的打击。单单一个 暑假实习,就体现的很清楚。拿着学校的介绍信和自己的成绩跑了N个报社,只求在假期有机会和人跑跑腿。结果没关系就想进去跟人实习,门都没有。
出去吃饭偶然听到两个打扮洋气的女生聊天。
“我想去市台,我爸说不好,让我去省台,那福利高,现在就等我同意呢,他就给我办。”
“咱们省台也不太好,你让你爸给你办湖南台去,那多好啊。我毕业了句留中央台,我家那边都打好招呼了。”
……….
两个人连平敲舌音都找不准,就想当主持人,进的都是一流媒体,让人听了又羡慕又气愤。现在的电视台,没有门路没有势力没有后台,你就永远别想出名。东方卫视的主持人哪个没有强后台。这样的媒介,还值得去追求吗?

有关《南方都市报》:这个冬天特别冷。大雪压青松,悬崖万丈冰。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把我们和南方都市报推向地狱深渊。面对这场灾难我们如何自处?南方都市报向何处去?在焦灼和煎熬之中,我们除了要经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苦难﹔更要痛定思痛,梳理凌乱的羽毛,舔干伤口的血迹,透过迷朦的泪眼,穿越乌云飞度的现实,洞察阳光灿烂的未来。

“偶尔在搜狐上看到一篇报道,中国新闻网发布的。虽然类似文体在新闻联播阿,人民日报阿,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是在搜狐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还是让人忍不住恶心,其间极尽吹捧肉麻之能事,简直就是在歌功颂德!!难道这就是我们记者们的素质吗?恶心!”

“非党报媒体的内部环境还是不错地,虽然经常受到打压,毕竟还可以发出一些真实的声音。”

以下是一位辞去“党”字头媒体记者的自述辞职经过:

就在四个月前,我在他们要炒我之前先炒了他们。

他们是谁?一家“党”字头的媒体。客观事实就是提前发布了一条消息,主观上被认定为“严重泄密”,并惊动某常委亲自批示“炒鱿鱼”,并口头上传达了“封杀令”!

于是在那个灰暗的早晨5点,一向颇为关照我的某主任把我从床上叫去办公室,一边喝酒一边痛骂我死不争气,骂他自己看错人,看好的人一个个都被人搞走……

最后他眼眶也是红的:“你爱过一个人没有?”

我茫然,不知道他什么意思。尽管在这个圈子里混了两年多,但是我对那些富有高屋建瓴意味的话还是不大容易懂。

“对自己的工作就要象爱一个人那样去珍惜她,你懂不懂?”主任的眼睛里闪亮闪亮的。

我哭了。

末了,他说:“趁他们还没出通知之前,你赶快去找老板,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等了一上午,老板没来。我也懒得再等下去了,事情不大,却足够让我,一个毫无背景,毫无关系,又不善于向人乞求的我被它吞噬!当然,另一方面,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留下来,那么我与男友的这个中国新年就回不去了,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他度过一年之中我们唯一拥有的这一个月时间。

我收拾了点东西走出了办公室,我还年轻,我不在乎这点挫折,我愿意从新找个新的开始。

大约是从18岁起那年开始,我能够读到南方的一份日报,我想做一名记者,想象着自己能够站在“最前沿”,想象著有一天能够踏上战场为不幸地人诉说点什么,于是我就朝着这方向一路走来了。这大概算得上“最初的梦想”,因为也许从小就写过很多“我的理想”,或者被很多大人们问“你将来想干嘛”,我功利地回答过诸如医生、作家、老师、大富翁等等答案,那时不知道有记者这一行。

游荡在这个以传媒、美女、娱乐、消费为招牌的城市里,我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只是无法对父母说清楚我离开那个待遇又高福利好,又令人羡慕的工作的具体原因。

《中国青年报》‘灯塔’事件引记者良知底线的争论风暴

7月1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署名‘青评’名字的社论——《振翅远飞正逢时》,文中对胡锦涛的指示称为‘灯塔’,当天,该报道就得到团中央书记赵勇的专门表扬。据称,类似如此一样肉麻吹捧的社论因为早就遭到读者的啐骂而变得不敢署名,所以才会有“本报评论员”或者‘青评’之类的署名。

该篇社论随即引起读者、记者们之间的轩然大波。网络上,记者恶评潮起:

“《振翅远飞正逢时》的第一句话:‘胡总书记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所作的重要指示,像灯塔一样,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就叫我感到恶心、害臊,心闹地根本没有再往下读一个字的欲望。”

“把胡锦涛的讲话持捧成灯塔,太可耻了!”

“中青评论员,我为你害臊!”

“除了取悦官僚,哪个读者会看?!报纸这样办下去,就是一个死字!人要有羞耻之心,新闻工作者要有职业良知,据说“本报评论员”原署名者已被读者骂得不敢署名,但是,这些谄媚文字只用“本报评论员”乃是更大的耻辱!”

“中青报人写文章,要有起码的职业底线。评论员文章更是表达报社立场、观点的,如果今天能容许“像灯塔”,明天就可能造出更令人呕吐的“酸曲儿”来。”

“‘像北斗星’、‘像红太阳’和‘像灯塔’这类溢美之词见得多了,可那是30年前的事了。当斗隐退,太阳西落,灯塔熄灭之后,中央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曾多次做过正式决定: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夸大个人的作用,并有一系列的规定出台。邓在世时,公众场所20年间从没有挂过他的画像,他的画像发行的时候,正是他辞世的当天。国庆50年庆典时,三个游行方队分别抬出了毛、邓和江的巨幅画像,而此时,毛早已住进了纪念堂,邓也作古两年多,只有江堂堂然地站在天安门古楼上。项庄舞剑,借助钟馗,怎能不让人们指手划脚?新一代领导人执政后,为加强集体领导,防止突出人个,对新闻媒体宣传上也有许多条文限制,尽管还没细化到禁用“像灯塔一样”这类的词句。但我们,不要钻这个空子。生活经验早就告诉世人,凡吹捧别人,尤其是肉麻地吹捧领导人的人,一定是有私利可图。

“这几天中青报的文章确实很多已经偏离了它原有的路线,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在看人民日报,我看中青报已经快十年了,可以说中青报是陪着我长大,伴着我成熟,我不希望这样一张报纸堕落下去,我不知道搂主是不是中青报人,但我觉得一名有良知的报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自从十几年前,中国青年报刊登所谓“愚人节新闻——博士可以生二胎”,我就再也不看该报了。”

“实在忍受不了该报散发出那种恶臭的婊子气息,还总是要摆出一副正气凛然忧国忧民的嘴脸,登出的文章,比娱乐小报的见地好不到哪里去。”

“越来越向南方周末一样的毫无见地了”

“酸!恶心!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词!一级的马屁精!”青评”之心,路人皆知!!!!!!!!!!!”

对团中央书记赵勇表扬肉麻的社论,有记者评论:我看我们还是清醒一点吧,要么他根本没看出来,要么他还停留在“两杆子”论的水平上。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瞭望周刊:大陆各省驻北京官员贪污滥权
海棠过后  谢揆巡视南投信义偏远部落
台糖推多糖体饮品 盼今年销售100万瓶
基隆警方侦破两岸诈骗集团  被害者两千多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