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失色 中国大学生被批萎靡不振

标签:

【大纪元9月16日报导】(中央社台北十六日电)中国大学生社会形象低落,据北京青年报报导,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论坛上,公布一份“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发现,社会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下简称“中青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德平博士解释其中原因认为,大学生作为职业学习者,社会期望相对比一般的同龄青年群体要高得多,公众评价标准的苛刻程度通常会比较高。

这项调查是由中青院青年发展研究院所进行的,今年七月至八月间,该调查项目组在北京市部分城区的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面向服务业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学生、中学教师、离退休人员等社会群体发放了问卷。

据悉,项目组此次公布调查结果是为了纪念中青院建校二十周年。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社会公众对每月消费在三百元以下贫困层次的大学生,明显认知不足。也就是说,在北京,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上展示的形象几乎没有贫困的迹象。

相反,富裕的适度消费(月消费五百至八百)与略显奢侈的高消费(月消费八百元以上)成为社会公众认知的主流。

不过也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至于造成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将其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

卢德平分析,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知。这为发动社会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基础。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与大学生群体对优势就业岗位近乎急功近利的期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办学的短期化、市场化,从而不同程度地淡化培养有长久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这一大学的传统功能。

调查还发现,对目前大学生心理状况持悲观态度的人群主要是“中学教师”。

卢德平认为,这个群体是从自身职业经历为出发点进行判断的。因为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中学阶段。

大学生恋爱是人们喜欢议论的话题,本次调查也不例外。

卢德平指出,从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恋爱的隐蔽状态到目前公开或半公开的状况,体现了社会和学校管理层对于大学生恋爱越来越倾向于宽容和理解。但对于大学生恋爱中的爱情浓度和纯度,本次调查并未提供特别乐观的结果。

从总体调查结果看,调查对象中只有百分之十一点二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谈恋爱是出于真诚相爱,而认为是出于“生理、心理需要”、“排遣孤独”、“大家谈,随大流”的分别占一定比例。

公众反对大学生恋爱的主要理由集中在两点:一是影响学习;二是成功率太低,大学情侣能修成正果走进婚姻殿堂的微乎其微。

但中学生(十五岁至十八岁)这个群体却非常赞同大学生谈恋爱,而且对大学生未来感情的走向相当乐观。卢德平认为这说明当下的中学生面临着和大学生同样的问题,不少人也处于恋爱状态,他们是在以支持大学生恋爱“向社会争取最大的恋爱话语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有悖于公共道德或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中,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情侣之间的动作过于亲密”被视为最普遍、最典型的负面表现。

当然,在公共场合有这种表现的青年群体并不限于大学生。而差别就在于,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公共场合负面表现的评价往往与对大学生群体较高的社会期望联系在一起。

相关新闻
考得上读不起 大学生筹学费上网征婚
一年学费耗进5个农民家庭年收入
贫困女大学生 两天两夜吃两块干馍饿昏!
布里斯本呼吁澳政府重视人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