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昔日学运青年今日政坛明星 为台湾民主努力

人气: 20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24日报导】从野百合学运到青年国是会议专题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二十四日电)野百合学运发生迄今届满十五年,许多当年参与学运的青年,现在已活跃于政坛,继续为推动台湾民主而努力。

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郑丽君就是最好的例子,过去她参与野百合学运,为促政府落实民主而声嘶力竭,现在则以“主人”身份,连办两届青年国是会议,广邀当代青年参与公共事务。

郑丽君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野百合学运的年代,台湾并没有完全民主化,当时他们的诉求是“打破权威”,喊出要民主、要自由,这些诉求已达成了,公民有了参与民主的基本权力,但台湾的民主其实才刚起步。她说,“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民主?直到现在社会还在摸索着民主的方向”。

郑丽君指出,现在民主体制已经有了,需要的是制定政策的制度,更需要公民意见参与,野百合学运时代,青年在做“破”的工作,而现代需要的是“立”的工作。

曾参与绝食运动的郑丽君表示,学运青年过去为了对抗威权政府,采取许多抗争行动,而现在的政府已经民主化,但许多人仍把政府当作威权政府,以过去抗争的行动对抗政府,“其实威权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政府只是一个平台,可以让各种声音浮上台面协商。

她举例说,过去在野党在立法院藉由抗议手段杯葛政府,但立法院今年九月中旬开议,仍上演激烈对抗的戏码,“威权时代的翻桌子、泼水情节,现在国会还在上演”,有趣的是,现在是由拥有多数席次的在野党演出。 郑丽君说,国会多数党其实可以依照人民托付而主导议事,但现在多数党却复制威权时代的政治文化惯性,意味着台湾社会虽然民主化,却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民主文化”,而政治人物的言行,对年轻人的影响非常大。

她说,许多人都认为台湾年轻人是对社会冷漠的一群,其实参与过青年国是会议的人都知道,青年们一点也不冷漠,反而很热情,但台湾政治人物的表现让年轻人意识到“民主只能这样”,除了选举投票,就是上街游行,“这将成为民主社会的大问题”。

郑丽君认为,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应再学习抗争,而是得学习“坐下来谈,把问题谈出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答案”,虽然年轻人也会上街游行,但透过行动表达议题后,必须以理性对话模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问题都丢给政府解决,才能显出公民的主体性。

郑丽君说,台湾社会还不懂得如何理性讨论,而年轻人透过青年国是会议学习民主的理性环节,当他们未来成为官员、民意代表,将有具体的民主概念,甚至以开放的态度,把人民当作主体。

中山大学政治经济系助理教授刘孟奇,是两届青年国是会议的幕后核心人物,也是野百合学运成员之一。他说,台湾民主化的第一阶段任务,已在野百合学运过后逐渐达成,解除威权体制,建立保护式民主,是台湾民主转型的一个重要意涵,“不必担心今天骂了政府,隔天就失踪”。

他说,台湾第一阶段建立的是消极的“保护式民主”,也就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力不受侵害,接下来的任务是建立积极的“参与式民主”,藉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寻求共同利益。

刘孟奇说,这两届青年国是会议为参与式民主奠定传统,一次卷动上千名青年参与,再由青年影响别人,未来这些青年,除了走上政治之路外,许多人也可能会成为其他领域的核心人物,这些青年的经验,将为台湾未来的民主文化扎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