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人:歌曲《婆罗花开》赏析

乐人
font print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6日讯】在匆忙的人世间,您是否能感受到那历史的脚步之声?在喧嚣的现代社会,您是否又听到了从遥远天边传来的阵阵钟声?2005年,三千年盛开一次的婆罗花在韩国寺院的佛像上绽放了。而根据佛经的记载,婆罗花开放的时刻,就是转轮圣王下世传法的时候。在这个历史的机缘下,便产生了我们所听到这首艺术歌曲——《婆罗花开》。

这首歌曲在历史时空的转换中展现了十分深远的意境。“婆罗花开,三千年一回。婆罗花开,笑迎天门开。圣者归来,婆罗花开。婆罗花开,圣者归来。须弥寺院的高僧,眺望着远方。金色的袈裟在洪钟下膜拜。”在歌曲的一开始,通过“三千年一回”、“天门开”的描绘奠定了整个歌曲的基调,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遥远的历史时空当中。在时空的变化之中,“圣人”的“归来”和“高僧”的“眺望”成为一个动态的画面,这个画面通过婆罗花的接续,使历史和现在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时空映像。这种映像带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潜藏在人们头脑深处的记忆仿佛被悄悄地打开了,让人看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存在和生命的过程。

当然,整首歌曲的主旨并不是追溯历史,而是对现实的启示。从歌曲的第二段我们就能够鲜明地感受到:“红尘中的俗子,敬上一柱香,如梦般苏醒,在洪钟下期待。三千年的婆罗花,向寻道人开,圣王的辉煌,正在向着人中来。”历史是为了现在而准备的,因此,在走过了漫长历史的“俗子”才会在听到遥远的洪钟的时候苏醒过来,准备聆听圣王的慧示。而在这个时候,圣王的辉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慈悲的展示出来。

从音乐的角度看,整首歌曲以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七声宫调式为基础。歌曲的旋律十分质朴、悠扬,其特点是旋律围绕着1 3 5三个骨干音展开,七声音阶中的两个偏音4和7则是作为旋律的连接音出现。旋律音阶的这个特点突出了歌曲明亮、柔和的特征,保证了旋律的流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歌曲而言,钢琴伴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歌曲的陪衬,更是塑造艺术形象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好的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的写作上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婆罗花开》最初在“正见网”发表的时候,只有歌谱而没有伴奏。但是在2006年全球华人新年晚会上公开演出时,配上了钢琴伴奏。歌曲的伴奏是通过左手声部分解和弦对旋律进行淡淡的“点描”,而右手声部则点缀以和弦和淡淡的装饰音。这种伴奏的写作追求一种淡雅的艺术风格,加之民族传统和声的使用,有力的突出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悠远、淡雅的意境。

作为《婆罗花开》的曲作者和演唱者,女中音歌唱家杨建生对这首歌的艺术处理给人以“娓娓道来”的印象,仿佛在对人叙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她的声音浑厚且极具穿透力,仔细聆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空间感,这本身表现出她对声音概念的独特理解。另外,她的演唱没有激情的渲染,也没有对于声音效果的刻意修饰,一切以自然、平和为目标,通过对声音具有立体感的刻画,追求与艺术作品内在精神的融合。这种艺术追求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有着暗合之处。据歌唱家自己讲,正是由于通过法轮大法的修炼,通过对生命本身的了悟深化了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从而使声音的表现和歌曲意境的把握较从前有了实质的突破。

作为一首法轮功歌曲,《婆罗花开》最大的艺术特色并不是对法轮大法进行直接的赞颂,而是通过象征等艺术手法,巧妙地将众生对大法的期盼和大法师尊下世传法的景象在历史与现在的对接中展现出来,让人在各自的联想中感受音乐的美和意境,因而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声音的刻画是这首歌曲另一个重要的艺术价值。首先,《婆罗花开》通过歌词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历史时空的氛围。而歌唱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表现技巧,巧妙地将这个“空间场”用音乐塑造出来。这样一来,无形中打开了人们对于音乐的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般的观念认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强调音乐的旋律感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音乐的空间感,其表现是对于一个个具体的音空间特点的“透视”,无论是人声的演唱还是乐器的演奏,都以塑造出一个个具有空间特点的音作为其艺术追求。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一个音中包含了不同层次、不同色彩的声音,这种极具空间感的声音有力地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神韵”特征,同时也成为中国音乐区别于西方音乐最大的特点。当然,要在喧嚣的世界当中去感受这样的艺术特点,首先就必须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再通过内心去感受声音的力量。其实这也正是艺术欣赏的一般要求。@(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听朋友说,今年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有一个舞蹈叫“优昙婆罗花开”,让我很是好奇,浮想联翩。实在猜测不出如何用舞蹈来表现这一主题。
  • 除夕之夜,时代广场上百万人头攒动,灯火辉煌,亮如白昼,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璀璨夺目的水晶球缓缓下落,顿时欢声雷动,新年快乐的祝福之喧哗波涛直冲天际,五彩缤纷花纸屑漫天飞舞,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
  • 在今年全球华人新年晚会的纽约主场,女低音杨建生她身着素朴的浅色旗袍,以其动人心泊的淳厚歌声,传颂了一曲预示祥瑞的“婆罗花开”。该曲源于一件人间盛事:2005年,韩国的顺天市海龙面须弥山禅院观音佛像上开了十朵优昙婆罗花。“优昙婆罗花”的直径只有1毫米,花形如钟,淡白色,花茎细如金 丝。尔后再次花开,均在菩萨和佛像的面部。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国立台湾博物馆举办“捷克城堡与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欧洲中世纪城堡台湾巡礼,有近百件捷克珍贵文物精彩亮相。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