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两大瓷器厂“麦森”与“塞夫尔”的竞争

民族主义加剧18世纪欧洲两大瓷器制造商麦森(Meissen)和塞夫尔(Sèvres)之间的竞争。
Michelle Plastrik撰文/吴约翰编译
让-克洛德‧杜普莱西的作品《象头花瓶》(Elephant head vase)(局部)。照片是一对花瓶中的一个,约1758年制作,塞夫尔国家制造厂(Sèvres Manufactory)烧制。(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欧洲人开始爱上这种易碎却耐用的材料,王室成员大量收集这些他们称之为“白金”的物品。由于欧洲统治者不再满足于购买进口产品,于是想制造属于自己的瓷器餐具和装饰品。但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才破解制造密码,知道如何生产货真价实的瓷器(硬质瓷物品)。

18世纪欧洲最出色的两家瓷器制造厂是麦森(Meissen)和塞夫尔(Sèvres)(原名文森 ,Vincennes)。然而在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下,加剧了两家公司的竞争。麦森位在萨克森(今德国的一部分)境内,塞夫尔则在法国巴黎近郊制造。

路易斯‧德‧西尔维斯特(Louis de Silvestre)的肖像作品《强人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约1720年创作。油彩、画布。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Nationalmuseum, Stockholm)。(公有领域)

奥古斯特的“恋瓷癖”

说好听点儿,萨克森的统治者奥古斯特二世对瓷器着迷不已。这位众所皆知的选帝侯“强人奥古斯特”自称患有“恋瓷癖”(Porzellankrankheit)。直到去世前,他已拥有三万五千多件瓷器收藏品。

奥古斯特将炼金术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囚禁在萨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强迫他试验瓷器配方。终于,伯特格与组员首次成功复制出西方真正的瓷器。1710年,麦森工厂在奥古斯特王室的赞助下成立。

麦森瓷器在接下来的40年里主导欧洲市场,一直到法王路易十五(King Louis XV)的王室工厂出现才黯然失色。

麦森瓷器的杰作

《饰以阿拉克涅和雅典娜的壁炉座钟》(Mantel clock with Arachne and Athena),1727年创作,麦森瓷器制造厂的约翰‧戈特利布‧基什内尔(Johann Gottlieb Kirchner)制作。瓷器、金属镀金;43.9×20.8×13.5公分。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 Amsterdam)。(公有领域)

麦森瓷器早期的杰作是一座以阿拉克涅(擅长织布)和雅典娜(Arachne and Athena)装饰的壁炉座钟(pendule),现由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合法收藏。座钟有着琳琅满目的装饰策略,它的来源也错综复杂。学者认为座钟可能是为奥古斯特制作,19世纪时由几位知名的主人相继持有,后来由柏林夫妇弗兰茨和玛格丽特‧奥本海默(Franz and Margarethe Oppenheimer)收藏。

希特勒上台后,奥本海默一家逃到维也纳,后来又设法逃离奥地利。在逃离维也纳的迫害之前,奥本海默夫妇将他们收藏的麦森瓷器卖给了一位荷兰收藏家,但收藏家不久后去世。纳粹于是买下瓷器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从盐矿中发现了这批收藏,将所有权归还给荷兰,存放在国家博物馆内。

2019年,荷兰将这些收藏品归还给奥本海默家族的继承人。两年后,苏富比(Sotheby’s)代表奥本海默家族拍卖了这些收藏品,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买回了一半以上的藏品,其中包括这件拍卖的焦点──壁炉座钟。预估价在20至40万美元,最终拍卖价高达160万美元。

苏富比拍卖目录上对这座钟的描述:“外观造型轮廓清晰,装饰技巧丰富非比寻常,包括浓浓的中国风人物面板,紫褐色和铁红色的叶状涡卷图案、蓝色的釉下彩边框,以及在“伯特格闪光釉”(Böttger-lustre)上镀金的中国风人物和涡卷图案”。粉红淡紫色的闪光釉是伯特格发明的,常用于具有中国风主题的麦森瓷器上,都是符合欧洲品味的东亚图案。

《饰以阿拉克涅和雅典娜的壁炉座钟》(局部)。(公有领域)

座钟拱形圆顶上方是神话故事人物──年轻织女阿拉克涅和希腊女神雅典娜。在故事中,阿拉克涅夸耀自己的编织技艺比雅典娜高超。随后在一场比赛中,阿拉克涅击败了女神雅典娜。愤怒的雅典娜为了惩罚阿拉克涅,将她变成一只蜘蛛,永世不断编织。

艺术史学家莫琳‧卡西迪‧盖格(Maureen Cassidy-Geiger)在苏富比的文章《来源与声望:玛格丽特和弗朗茨‧奥本海默收藏》(Provenance and Prestige: The Margarethe and Franz Oppenheimer Collection)中指出,这座时钟的创作灵感很可能来自奥古斯特收藏的古董和现代雕塑。第一位制作座钟的艺术家是乔治‧弗里茨切(George Fritzsche),后来由雕塑家约翰‧戈特利布‧基什内尔(Johann Gottlieb Kirchner)接力完成,随后他也创作出一些麦森委托的著名艺术品。

文森瓷花

《带花朵的镶嵌花瓶》(A mounted vase with flowers),花瓶在1733年以前由麦森瓷器制造,而花朵在1745─1750年由文森瓷器制造厂负责。1745—1749年左右镶嵌底座。硬质瓷、釉彩装饰,软质瓷、镀金青铜。洛杉矶盖蒂中心(Getty Center, Los Angeles)。(公有领域)

法国钦羡萨克森邦麦森工厂在瓷器上的成就。1740年,文森工厂在巴黎东边的一座王室城堡成立,由一位前木匠经营。他做出更完美的瓷器,质地更白、更出色的软质瓷。文森的目标是生产出能与麦森匹敌的瓷器。最初,文森经常仿造麦森受欢迎的作品。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在文森成立五年后赐予王室授权。

洛杉矶盖蒂中心(Getty Center)收藏一组艺品呈现出这段期间两家瓷器竞争的精华写照。这对镶嵌花瓶显然是1733年以前出自麦森花瓶的样貌。瓷器器皿上绘有花卉和昆虫图案,上头的阴影更突显真实感。盖蒂中心指出:“画家仔细地绘制了一些小虫子,以掩盖瓷器上的瑕疵”。

《带花朵的镶嵌花瓶》,花朵来自文森瓷器制造厂(局部)。(公有领域)

麦森花瓶的底座绘有蓝色花押字“强人奥古斯特”(AR)。这个花瓶1745年左右出口到法国。一到法国,经销商便将镀金青铜镶嵌在底座上。接着,工艺师将文森瓷花接上花茎,并在麦森花瓶“插”出一盆可爱的花束。

文森瓷器厂以制造栩栩如生的瓷器花卉闻名。1740年代受到高贵时尚的巴黎人追捧。有些顾客收藏了数千种不同品种的花卉。这些瓷器花卉用来装饰室内,甚至喷上香水,仿佛就像是使用真花布置一般。

亚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的作品《身着加冕长袍的路易十五》(Louis XV in Coronation Robes),1730年创作。油彩、画布。法国凡尔赛宫(Palace of Versailles, France)。(公有领域)

1756年,文森瓷器迁至巴黎西南塞夫尔地区特别建造的工厂。后来就以新工厂座落的地点而闻名。三年后,路易十五成为工厂唯一的拥有者,商品大多供应法国王室和朝臣,就像强人奥古斯特统治时期的麦森那样。

法兰索瓦‧布雪的作品《庞帕杜夫人肖像》,1756年创作。油彩、画布;200.7×155.6公分。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 Munich)。(公有领域)

“庞帕杜粉红玫瑰”(Rose Pompadour)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对1758年左右制造有着象头装饰的奇特花瓶,花瓶的粉红色是庞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认可的最佳范例。到了这个时期,由于技术独到与奢华的装饰技巧,塞夫尔成为欧洲领先的软质瓷制造商。塞夫尔直到1769年才开始生产硬质瓷,那是在法国利摩日(Limoges, France)发现高岭土之后两年。

很快地,塞夫尔不再依赖麦森瓷器来获取灵感。一些学者认为塞夫尔色彩丰富、镀金华丽的装饰花瓶是瓷器厂最杰出的成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一对《象头花瓶》是意大利出生的金匠让-克洛德‧杜普莱西(Jean-Claude Duplessis)铸造,他在1748年加入塞夫尔瓷器创造出新的雕塑形式。

塞夫尔国家制造厂(Sèvres Manufactory),让-克洛德‧杜普莱西的作品《象头花瓶》(局部)。照片是一对花瓶中的一个,约1758年制作。(公有领域)

1750年代末,塞夫尔生产出令人惊艳的花瓶模型。这类花瓶的生产极为困难且成本昂贵。其中象鼻为烛台的象头花瓶尤其受到王室和贵族青睐。庞帕杜夫人至少拥有三对象鼻花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沃尔夫‧伯查德(Wolf Burchard)在他的目录《启发华特‧迪士尼:法国装饰艺术的图像》(Inspiring Walt Disney: The Animation of French Decorative Arts)中写道:“在近代欧洲早期,大象是令人着迷的艺术主题。”

大都会博物馆的象头花瓶,最初是由孔代亲王(Prince of Condé)路易五世‧约瑟夫‧德‧波旁(Louis-Joseph de Bourbon)在凡尔赛宫路易十五私人公寓的独家拍卖会上购得。亲王买了五个花瓶。总价4,320里弗尔(livres),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专业人士的年薪。历史学家认为,象头花瓶目前仅存22座。

法国大革命后,塞夫尔制造厂的所有权移转至法国政府,时至今日持续运作,且经常与当代艺术家合作。德国麦森瓷器厂依旧继续生产,现由萨克森邦拥有。尽管在瓷器生产上,两国的优先考量已不再是超越对手,但18世纪的“瓷器之战”却也催生出一些最美丽的欧洲装饰艺品

原文:White Gold: Rival 18th-Century Porcelain Manufactorie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担任艺术顾问,现居纽约市。写作主题广泛,包括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特别展览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