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06年科技十大新闻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12月29日讯】大纪元为读者精选十条了一年来科技方面的最新﹑最重大的发现及发明。

一﹑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迅速上升

美国国家科学院6月份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认为全球气温在稳定了一万两千年后,20世纪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含量大幅上升,导致20世纪的后几十年比过去气温大幅度上升。而“人类活动应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负大部分责任。”

太空总署哥达德太空研究所韩森 (James Hansen) 领导的研究小组表示,近三十年来地球变暖的速度极快,每年就上升0.2℃,使整体气温达到上次冰河期在一万两千年前结束来的最高峰,而且只差一度,便达到300万年来最暖的纪录。

暖化造成冰帽的融化,特别是格陵兰和西南极的冰帽,可能使海平面上升几米,甚至于几十米。大批动植物可能灭绝,像飓风之类的恶劣气候可能变得更为剧烈。

气象学家警告,若全球气温再上升摄氏二至三度,届时地球天气、生态将会有重大变化,人类将无可避免的面临一场水深火热的灾难,地球将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球”。研究人员还表示。目前地球气候环境的恶化趋势可能难以逆转。

温度太高﹐北极熊入冬难以入眠 (Evert-Jan Daniels/AFP/Getty Images)

二﹑科学家发现大量系外行星

最近系外行星﹐10.5光年远(NASA)

自从1995年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后,11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百多颗系外行星。尤其是2006年,有二﹑三十颗系外行星被陆续发现,而且许多现象都是从来没有见到的。

加拿大天文学家发现两个很特别的天体,它们的温度比恒星冷得多﹐质量也只有太阳的1%﹐因此不是恒星﹔但是它们不是围绕恒星运转,而是互相围绕对方运行﹐因此也不是行星。而且它们的形成方式也与其他行星不同。

研究人员发现了多颗类地行星﹐其中一颗是地球的五倍大。还有一颗被认为是迄今最小的系外行星﹐只有冥王星的五分之一。

科学家还发现了一颗大而轻的行星﹐它的存在足以挑战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论。它的体积比木星大一倍半,而它的重量却只有木星的一半。根据当前的行星形成理论,如此巨大但又如此之轻的天体是不应该存在的。

十月份发现一颗距离地球只有10.5光年远的行星﹐这是迄今为止最近的系外行星﹔十月份哈勃望远镜还发现了16颗行星﹐其中包括五颗公转时间不到一天的超短公转周期行星﹐其中最快的在十小时内绕行完它的恒星。目前科学家相信﹐类地行星可能遍布太空。

三﹑冥王星行星资格被取消 引发争议

哈勃望远镜眼中的冥王星 (Getty Images/NASA)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8月24日决议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资格。会议期间,行星定义委员会提出了“9+3”(即另外新加3个行星)、“9-1”等四份建议案。与会者分歧较大,通过热烈讨论后表决,以237票赞成,157票反对通过了新的行星定义。

决议首次把太阳系天体分成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根据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冥王星因为其轨道与海王星相交,因此不符合这一定义,于是被排除在行星家族之外,而成为矮行星。但是许多其他科学家认为认为矮行星和行星的区别很难界定。

同时﹐由于与会的2500名天文学家只有424人出席了投票,投票结果的代表性受到质疑。不少天文学家称决议的新行星定义不规范,建议全球一万名专业天文学家以电子选举的方式,再度审议冥王星的归宿。

四﹑天文观测首次发现暗物质直接证据

两个星系团碰撞后形成的物质云团1E 0657-56 (NASA)

通过观察两个星系碰撞后的重力分布,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

据新科学家杂志八月份报导,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小组,用“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观测了距太阳系一亿光年处船底座两个星系团的碰撞、融合的过程–星系碰撞融合后形成了气态云团。

科学家利用“引力透镜”现象对重力场进行观测﹐发现系团的碰撞、融合后的重力场的中心并不在气态云团(物质)中,这表明重力的来源另有其因,那就是“暗物质”。剧烈的碰撞造成了物质同暗物质相互分离,从而出现了重力场与可见物质脱离的罕见现象。而在通常情况下。物质和暗物质是混合在一起,同地存在的。

科学家们还解释了物质同暗物质相互剥离的原因:碰撞的冲击效应是原子之间的电磁力,而这种力只能对物质起到拉扯作用,使其位置移动。而电磁力对于暗物质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暗物质只通过引力同其他物质发生作用。这就造成了物质同暗物质分离的现象,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获得“暗物质”直接证据的难得机会。

五﹑隐形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据路透社消息,苏格兰的圣安德鲁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哈特(Ulf Leonhardt)7月31日发表的研究提出隐形技术的理论可行性。

莱昂哈特的设想是利用“超常介质”将光引导着在人或物体附近绕开。结果是﹕你会看到后边的景致,物体本身则好象透明的。他认为首先研制出的设备可能被用于电磁波段,例如让雷达波弯曲从而躲避雷达探测。

就在10月份﹐一组美英科学家已经将理论变成了现实。只不过他们的工作是根据帝国学院潘德瑞爵士今年5月提出的理论完成的﹐但基本思想是一样的。

美国杜克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史密斯和舒里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合作﹐利用“超常介质”制成的结构体,吸收微波后产生电磁场,调控微波的方向,让微波绕过物体,从而避免该物体被微波探测到。

目前的设备仅对二维平面的微波探测有效,还无法完全隐藏物体。实验中的物体还是有些许阴影,人眼实际上也还是可以见到物体。而真正的隐形是要让物体完全透明﹐也就是实现将可见光绕开。对此﹐潘德瑞认为技术难度很高﹔莱昂哈特相对乐观﹐他认为一天这不会太遥远。

六﹑NASA发现火星表面最近有水流动迹象

火星表面一个“溪谷”1999和2005年的照片对比显示有一条新的沉积带产生。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新近有水沿“溪谷”的壁面流下而致。(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via Getty Images)

一项对美国火星探测器(Mars Global Surveyor)发回照片的重新研究发现,液态水可能就在最近几年前在火星表面流动。这一发现使科学家燃起了这个红色星球可能具有适合人类居住环境的希望。这项新发现于12月6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科学家们对1999年到2005年拍照的火星照片重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数千个已经被发现的火星“溪谷”(gully)的变化情况﹐寻找是否有新近水的活动证据。

其中有两个“溪谷”在1999和2001年曾经照过相,而在2004和2005年又被重新照相。对比这两组相片可以清楚看出有水沿“溪谷”的坑壁(crater wall)流下的迹象。

尽管这些照片并未直接显示水的迹象,但他们明显显示了火星表面形态的最新变化,而这些变化给科学家提供了迄今最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就在最近几年中,水有时还在这个布满灰尘,寒冷的世界流动着。

七﹑美俄科学家创造新化学元素

钙离子通过加速器撞向锎。(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10月份宣布创造了新的化学元素,第118号原子。若获证实,这将是目前为止最重的化学元素。

第118号超重原子是将钙离子与人造元素锎(Cf,Californium)碰撞时产生的,原子核中有118个质子,虽然只存在了千分之一秒,也就是一毫秒,但是却是目前为止人造元素中最重的原子,也是第一个人造的惰性气体。

同一个研究队伍过去创造了另外四种元素,第113,114,115和116号元素。

1999年曾有研究团队宣称成功创造了118号超重原子,但是该项报告后来被指控资料造假,并在2002年撤回论文,开除了一名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这次研究成功的团队中,包括三名参与当年实验的科学家。

八﹑西方技术人员开发软件突破中共封网

“火凤凰”安全网络工具

随着雅虎﹑古狗等西方公司陆续参与协助中共政府的网络封锁﹐海外许多科技人士开始各自独立的开发相应的软件帮助没有信息自由的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网民绕开封锁﹐获得自由社会的信息。2006年﹐网络突破技术进展迅速﹐并开始走向整合。

2月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富比士等集中介绍了帮助中国人民突破中共网络防火墙最得力的两套免费软件,自由门(Freegate)和无界浏览(UltraSurf)。两套系统分别由北卡州的动态网路技术公司和加州的极景网络科技公司开发。

波士顿环球等报导量一些其他西方计算机专家开发的技术,包括加州圣地牙公司的的匿名冲浪软件﹐麻省志愿者的Tor计划和多伦多大学的Psiphon等软件。

6月份﹐美国HeartyIT信息技术公司推出“火凤凰”安全网络工具。“火凤凰”采用了新的技术,可加密传输用户上网的信息,使得网管无法在传输过程中监视用户的email、聊天内容、浏览的网站、发表的文章。还有,这些工具还隐藏用户的IP地址,使服务提供者不能通过用户的IP地址得到用户的地理位置或身份。

12月18日﹐四家在突破网络封锁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北美公司﹕动态网络技术公司﹑极景网络公司﹑花园网络技术公司和世界之门终于达成协议,以期在技术和运营等各方面全面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快速和更稳定的突破封锁服务。

九﹑首尔大学调查证实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

黄禹锡 (Getty Images)

南韩“首尔国立大学”调查委员会,在2006年1月10日发布了调查报告,证实黄禹锡2004年到2005年所有关于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全部是造假资料。

首尔大学的声明发表后的同一天﹐美国“科学”杂志表在表示,他们将撤销南韩科学家黄禹锡在2004年所发表的另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宣称从人类的胚胎中培养出干细胞。

此前一周﹐科学期刊已经宣布撤销黄禹锡从2005年5月以来发表的文章。黄禹锡在这些文章发表了当时被视为惊人成就的制造干细胞的细节。

11日﹐“首尔国立大学”校长郑云灿发表“对全国民众道歉书”。他措辞严厉地表示,“黄禹锡”的做法,已经是一种“学术犯罪”,他一定会严肃处理黄禹锡造假案,还有其他涉案的研究团队成员。

黄禹锡本人已在2005年12月公开道歉,并辞去在首尔大学的研究工作。

十﹑中国发现最早水生﹑飞行哺乳动物化石

艺术家假想图﹐“獭形狸尾兽”(AFP/CMNH)

2006年在中国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水生和飞行哺乳动物化石。

据美国科学杂志二月份报导,中美科学家最近公布了一种新发现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这种生活在一亿六千万年前,会游泳、以鱼为食的生物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半水生哺乳动物。

该化石从鼻吻到尾尖约20英寸长, 大小类似小型母鸭嘴兽或是小型家猫。它被命名为“獭形狸尾兽” ,拉丁文之意即是海狸尾巴与类似水濑。

化石是于2004年在中国辽宁发现。从结构看﹐这种原始生物就象是好几种动物的集合体:宽而平有鳞片的尾巴像是海狸,牙齿尖锐善于吃鱼像是水獭,在岸边挖洞以及狗爬式的游泳则是鸭嘴兽特征。

英国“自然”杂志12月份报导,中国一个研究小组年初在内蒙古宁城地区发现了地球上迄今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远古翔兽”化石。

“远古翔兽”,体长十二到十四公分,体重约七十克,大小与小型飞鼠相当。翔兽具有特化的牙齿结构和大小适中的翼膜,翼膜上覆有毛发,由四肢和尾巴支持。翔兽的生存年代至少可回溯到一亿二千五百万年以前。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国宝鱼杀手 河乌吞噬台湾鲑
白宫战情室大改造 媲美高科技电影
苏贞昌:年关近赶工多  劳委会应加强工安
台经部修法 加强管制战略科技货品输北韩伊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