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回顾与展望系列报导

席哈克时代告终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2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罗苑韶巴黎特稿)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法国总统席哈克二零零三年毅然反对国际社会联合武力进驻伊拉克,为法国竖立与美国相抗衡的形象,席哈克也成了鼓吹多极强权的主力人士之一。

二零零五年是席哈克惨淡的一年,他被迫面对国内欧宪公投失败的结果,在国内外备受压力,身为欧洲联盟创始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法国且是推动欧盟工程的主要力量,却对欧盟新工程开了一个大玩笑,成为第一个以公投方式反对欧盟宪章的国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各国争办二零一二年奥运主办权,国家元首、政府领袖尽出加入游说,席哈克也到国际奥会投票地新加坡,象征性为巴黎申奥加油拉票,结果巴黎市团队铩羽而归,至此,席哈克这张牌似乎成了失败的代称,政治观察家预言席哈克影响力式微。

九月,即将满七十三岁的席哈克发生轻度中风,他的健康情况成为众人关心焦点,此时,舆论开始倒数席哈克本届总统任期剩余时间,执政党内政治红人此时也纷纷争势,席哈克的影响力大为削减。

二零零六年春天,法国笼罩在学生抗议首次聘雇合约风潮中,大学生联合中学生连续罢课、游行,在工会加入响应后,势力蔓延扩大,民众对政府单方坚持并且消极处理方式不满。

总理德维勒班自二零零五年六月上任来,民调声望逐步上升,但是推行首次聘雇合约不重视与劳工工会、老板公会咨询,以及面对反对声浪的因应处理方式,让民众难接受,并对政府效率造成负面打击。

德维勒班强行在国会推行过关包含首次聘雇合约的法令,反对民众争取法治程序最后一道关卡,期待总统不要签署实施此法令,平息社会连月纷争。

席哈克此时却选择保帅,又为反应民意,他在签署公布实施此法令的同时,要求政府对受争议点进行修改。席哈克此时创下一特例,要求不要执行由他签署公布的法令,再以新法令盖过已公布的法令。

一般认为,席哈克为首次聘雇合约新法令做出如此不寻常的决定,主要是在保护自己的爱将德维勒班。德维勒班二零零三年任外交部长,他当时代表法国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言,反对出兵伊拉克,展现大国风范,为他赢得无数赞美。

如果德维勒班极力推动的新法令遭总统抽回,以政治责任言,他可能得请辞总理职位。席哈克眼见党内非他心腹的沙柯吉当选党主席,并已显露野心,有意竞争参选总统,席哈克将筹码放在德维勒班身上,有意推举他与沙柯吉较量。席哈克此时形象,似乎已落居第二线政治人物。

一波稍平一波又起,紧接发生的清流案,引发清流银行涉及军售佣金的密告查案过程,德维勒班疑似利用职权打击潜在对手沙柯吉,两人之间原来隐讳不宣的瑜亮情节,一时间成为一出刀来剑去的政治连续剧。

一份在六月间公布的民调指出,七成民众对总统席哈克表示不满或极度不满,破新低纪录。专家分析指出,席哈克在首次聘雇合约争议时,支持并留下总理德维勒班,违背多数民意。随后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以总统特权赦免一名道德遭疑的前运动国手,令民众怀疑公平性。

加上清流案暴露执政党政争,民众质疑席哈克没有适时介入,避免事件扩大造成的伤害。连串事件累积,让人感受到席哈克总统任期“进入尾声”。

今年夏天以色列攻击黎巴嫩南部真主党巢穴引纷争,席哈克有意展现法国外交手腕实力,在战争爆发开端即派遣外交部长、总理到贝鲁特,表达对黎巴嫩政府的支持,并希望从中担任调停的和平角色。

席哈克多次呼吁各方谈判停火协议,但没有获得美国支持而无法尽速进展。最终由美法共同提出的联合国决议案,也经过再三妥协折冲才通过。席哈克在黎巴嫩战事上,尽力要发挥国际正义,无奈国际现实情势较强,没有任何政治手段足以阻止黎巴嫩面对月余战火,国家建设大幅遭破坏。

席哈克二零零二年当选连任时,誓言着手进行的国内三大工程为:道路安全、改善残障人士生活和对抗癌症。道路安全目标订每年因交通安全事故丧生的人数要降至五千人以下,政府多项相关措施已提高道路驾驶安全。二零零五年通过立法协助残障人士,另外,国家癌症研究院也已成立运作。

然而席哈克这二年来的弱势领导,使执政党内部陷入多方势力竞争的情势,有意在明年竞选总统的人也都提前造势,期待占居有利攻势。自一九九五年上任总统的席哈克则不急着宣布不参选,他不急着检视十多年来的成绩单,愿意相信历史会公平对待他。

相关新闻
席哈克抵北京 “经贸与外交”是本次出访主轴
法国:中国拉拢非洲国家时应守国际行规
联国秘书长上任前大考验… 潘基文通过法语口试
法第一夫人暗示 席哈克仍可能争取第三任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