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集体农庄” 是否为新圈地运动?

标签:

【大纪元2月18日讯】近几年,一场抛弃自然村落、建设“新集体农庄”的运动在江苏各地兴起。这种以撤并村庄、置换土地的办法,把农民手中的宅基地重新“集体化”的热潮,也刮到山东、北京的郊区。集体农庄不仅涉及到农民住房的“集中”,也涉及土地再次由个人向集体“集中”,遂引发大陆学者质疑是否为新圈地运动。

一位社会学者担忧:没有了自然村庄,没有了片片农田,那往日炊烟袅袅、稻花飘香的江南鱼米之乡还会存在吗?

据近日香港凤凰周刊报道,“新集体农庄”最早出现在江苏淮安市王嘴村。从1999年起,这个原本有39个自然村落、365户村民的村庄,现在变成了一个以农民集体宿舍区为中心的大农庄。

据淮安市规划局镇村处处长张洪霖称,2005年淮安已建成50个中心村,村镇规划已编制完成,计划将把全市42000个自然村合并为450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

曹家湾是已进入拆迁阶段的村庄,这里几乎家家都自建了两层以上的漂亮独院楼房,按照规划2006年应该全部拆掉。一些房子已拆毁,而大多数房子还留在原地。

江苏的这股“新农庄热”在大陆学者中也引发不少争议。

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严英龙认为,农民除了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也是迟早的事情。 但他强调,这种改变不宜有行政的压力,应是农民在观念和经济水平达到一个水准后自然推进的结果。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万茂认为,中央某些“决策”刺激了包括江苏在内的整个大陆地方官员的神经,他们很自然就想到撤并村庄、置换土地的新办法。

他引述大陆学者的观点称,宅基地是农民维护自己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撤并自然村,搞集体农庄,把农民原有的宅基地、自留地收回或是缩水了,等于农民什么也没有了,什么都失去了。

“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称,地方官员此种做法因由是土地的供应量卡得太紧,没有办法占地,如果搞集中居住,起码可以多搞出1/4到1/3的耕地面积。

江苏省建设厅的官员透露,苏州的常熟市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市的村镇规划,根据规划,可以一下子多“出”10万余亩土地。该官员表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全省这样搞会多出多少土地?

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启臻教授认为,这样集中就是拆迁,拆迁会坑农。他说,他曾了解到有一个地方让农民集中住到公寓式楼房里,却把腾出来的土地悄悄卖了7000多万元人民币,但是钱最后不知去向,农民没有得到丝毫好处。

当地农民并不是都愿意住进集体农庄的。曹家湾一王姓村民说,自己宁可在这里种地,不想住进集体农庄。

农民担忧的是,除了考虑眼前土地丢失的问题,还有住进小区后的“物权”问题,他们总觉得康居房不如原来的房子像自己的。

一位已住进去的季姓农民反映,房子是镇里代建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既无房屋产权证,也不像城里的房子有国有土地使用证,不能进行商业交易,不能银行抵押,心里觉得不踏实。@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楚望台:陕北将向何处去?
毁地、圈地-中国的地方政府正在制造赤贫并播种仇恨
癌末遗愿:盼灵车绕校一圈再看学校一眼
娱乐圈再传喜事 吴君如穿松身裙被疑怀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