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教育部于1935年公布简体字表 324字沿用至今

探秘中文简繁体流变专题报导

人气: 5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三十日电)从联合国废除正体中文字的谣言到国中基测是否可书写简体字,文字议题引发社会关注;文字学者指出,从清朝末年起,已有人提倡使用简体字,而台湾教育部曾于一九三五年公布简体字表,共三百二十四字,现代人所谓“简体字”,大多指的是这份字表中所列出的简体字。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凤五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表示,一般台湾民众认为,简体字是中国政府于推动汉字简化方案下的产物,事实上早在清朝末年,已有人倡导汉字简化运动:一九零九年(宣统元年),学者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提出“最便而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

周凤五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钱玄同等人也积极主张简化汉字,一九二零年,钱玄同发表“简省汉字笔画底提议”,一九二二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是历史上第一个简化字体的具体方案。

他说,一九三五年,钱玄同编成“简体字谱”,收录简体字两千四百多个,同年八月,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收录了三百二十四个简体字,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当年文化界也有巴金、郭沫若、蔡元培、叶圣陶等人推行“手头字”,也就是民间通俗的简体字。

周凤五指出,台湾教育部一九三五年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遭到部分人士反对,一九三六年又下令不必推行,此后主张简体字的人仍继续推动汉字简化方案,但未获国民政府同意实施。

有关清末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背景,周凤五在四月一日出版的“国文新天地”期刊中,发表“全球中文热–论汉字繁、简二体的适用性”文章提到,清朝末年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当时许多知识份子将国家落后归咎于文字落后,认为汉字难学难认,阻碍科学文明的发展,因此要普及知识、扫除文盲,必须废除汉字。

周凤五指出,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政府推行的简体字运动,仍没有脱离“扫除文盲”的目标,一九五八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的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报告提到,“汉字总是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汉字简化任务是为了让汉字更容易被广大人民掌握和使用”。

周凤五表示,由于中国政府想要用拼音方式代汉字,因此“简化字”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但汉字要用拼音文字是不太可能的,原因是汉字的同音字太多。

他说,在政治力强行改变下,许多简化汉字违反六书造字原则,也容易造成混淆,例如“干”简化为“干”,可是“乾隆”、“乾坤”,都不能写成“干隆”、“干坤”,“这些汉字改了等于没改”。

许多人担心正体字会逐渐边缘化后消失,周凤五说,大家“走着瞧”,不必太担心:事实上中国大陆文化界、学术界已对正体字有强烈需求,研究古代文史的书籍也开始恢复正体字排版,许多年轻人也乐于学习正体字,而海外的汉学研究机构,几乎都使用正体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