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里的冰点 中国贫困学生父母自杀频繁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7月2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周慧盈北京特稿)景统仕是陕西省农民,三年前的夏天,因筹不出女儿第一年大学学杂费而自杀。今年刚入暑,贫困的山西省接连有两名农民因同样原因自尽身亡。在酷热的夏季,因为无力负担子女的学费,许多中国父母因此坠入冰点中。

景统仕的女儿三年前以高分考上东北师范大学。面对第一年约人民币一万元的学杂费,这名五十三岁、负债累累、再也借不到钱的榆林县农民选择喝农药结束生命,临死前告诉家人“我老了,什么事都办不成了。”

三年来,每逢大学入学考试放榜的七到九月间,中国各媒体“贫困父母为儿女学费而自杀”的新闻就没间断过。此间舆论以“大学通知书实为催命符”形容这种中国大陆特有的现象。

日前山西省又接连发生两起学生家长缴不起学费而自杀的例子,中国教育部因此要求各校发放录取通知书时要同时寄送“国家助学贷款指南”,严防催命符现象。

官方统计,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六年以来,累计贷款学生达两百三十万人,批准金额为人民币一百九十亿元。

但是根据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统计,中国大陆目前约有六成大学新生凑不齐第一年学费。

另据非正式统计,中国大陆目前两千万大学在校生中,约百分之二十五为贫困生。

所谓贫困生,是指家庭年收入居于所在地的年均收入线以下。例如大陆西北一些地方年均收入为一千三百元,贫困生的家庭年收入就低于一千三百元。

各大学收费则依学校不同而有差异,约为每学年四千到八千元。

北京一名非政府组织人士说:“官方的助学贷款对贫困学生帮助有限,因为贷款是透过银行,但银行的门槛对贫困生来说太高了,除非是北大、清大、交大这种名牌大学,其他大学的学生要透过银行借到钱并不容易。”

上世纪九零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当然也有贫困的家庭,但据表示,却鲜少听说有人因为筹不出儿女学费而自杀。

相关人士表示:“过去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学的学费由国家负担,贫困生上得起学。”

九零年代官方启动教育改革,开始实施教育产业化政策,大学的数量增加了,学费也愈涨愈高。随之而来的,是一桩桩曝光或没有曝光的家长自杀案例。

高学费政策除了犹如催命符夺走许多家长的生命,也阻断了更多贫困生的求学之路。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统计,百分之十二点七的贫困生表示缴不起学费就不上大学。

贫困生上不起学,但据表示,中国各大学入学考试中,分数最高的学生往往来自贫困地区,例如福建北部、江西、湖北等省份。

相关人士说:“那是因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知道考试是唯一的出路。”

为协助贫困生上大学,一些民间或半官方组织近年来开始向社会劝募,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共青团辖下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基会)。

中国青基会海外合作中心项目主任杨培丹说,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的“希望之星”到今年的“圆梦行动”,北京青基会与其他三十三家省级青基会,帮助了数以万计的贫困孩子上大学。

也许是知名度渐渐打开,向青基会寻求协助的贫困生愈来愈多,杨培丹说:“近些年这个需求愈来愈大了。”

但对庞大贫困生的需求来说,青基会提供的帮助,只是杯水车薪。在学费与家庭收入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谁也无法说得准,“大学入学通知书实为催命符”现象何时能真正被终结。

相关新闻
【岁时礼俗】 浪漫的中国情人节—七夕
【命运的迷雾】命运的有无
中国文学史演义: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中国文学史演义:吴敬梓傲骨讽儒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