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演义: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钱念孙
font print 人气: 282
【字号】    
   标签: tags:

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这时离明代灭亡只有四个年头了。就在全国各地一片战乱声中,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的蒲家庄里,诞生了一位第一流的文学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

蒲松龄是蒙古族的后裔,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蒲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书香之家。可是祖辈科名不显,蒲松龄的父亲虽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但科举屡试不中,为生活所迫,只得弃儒经商。父亲虽然自己在科举上失败了,却加倍要求孩子们刻苦攻读,期望他们能学优仕进,光宗耀祖。

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蒲家四兄弟中,有三个考进了县里的公立学堂,成了“庠生”。尤其是老三蒲松龄,学业最为突出,不仅通过了县里的考试,十九岁时,还一连通过了州、府两级考试,并且每次都是第一名。方圆数百里的人,都以为他前程似锦,不可限量。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闻名遐迩。

然而,仿佛科举考试从此就和他作对似的,在高一层的举人考试中,他不知考了多少次,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五十岁那年,他在第一场考试中成绩出色,排名第一,似乎已稳操胜券;不想第二场考试时,忽然生起急病,万般忍耐,仍无法坚持到底,只好中途退出考场,结果又是名落孙山。不可思议的是,蒲松龄一出考场,病就莫名其妙地好了。当时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包括主考官在内,都感到此事非常奇怪,并为他十分惋惜。回到家里,妻子劝他说:看来你命中注定与科举无缘,下次别再去自讨没趣吧!蒲松龄听后长叹一声,从此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再也不去举场凑热闹了。

清代初年,像蒲松龄这样的士子,唯一的进身之阶便在科举。一次次的科场失败,使他耗尽了心力和财力,更使他悲痛万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穷困这个恶魔又死死地缠上了他。当时, 他们一家数口人住在田间地头的茅屋里,“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面对坐吃山空、日益贫困的局面,他感到再也不能像押宝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全部押在科举这一条路上了。

于是,他在三十一岁那年,远离家乡,走到江苏宝应县,给知县孙蕙当了幕宾,任务就是替知县写些公文、告示、书信等应酬文字。这种代人捉刀的工作,大违蒲松龄素来的志向,完全是为了一点报酬,不得已而为之。做了一年左右,孙蕙高升调任,他不愿再跟随前往新任所,便辞幕回乡了。

回到故里,迫于生计,蒲松龄又不得不奔走于附近缙绅人家,设帐教学,当个私塾先生。此后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一面写作,始终是个穷秀才。蒲松龄在〈寄王如水〉这阕词里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首词可说是他一生清苦生活和落魄心情的真实描述。

不过,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在写作上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多年来一直以极大热情和毅力著书立说。大约四十岁那年,写成了《聊斋志异》初稿,以后长期增补修订,直到暮年才完稿成书。他还按照民间流行曲调,写成了《寒森曲》、《姑妇曲》、《磨难曲》、《墙头记》等十四种演唱文学剧本(注1);创作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词和四百多篇散文作品,有《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传世。另外,他还写了介绍农业生产知识的《农桑经》,讲解医药常识的《药崇书》、解释年历节气的《历字文》等。如此丰富的撰述,不仅涉猎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质量都属上乘佳作,显示了蒲松龄的多方面才华。

《聊斋志异》是凝聚蒲松龄一生心血的著作。这部用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以近五百篇作品,深广地描绘了丰富的社会生活,既有精湛的思想内容,又有独特的艺术造诣,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的最高峰。表面看来,《聊斋志异》写的多是神魔鬼怪和花妖仙狐的故事,似乎没有多少严肃意义;实质上,它是有意以荒诞离奇的描写,来更为惊心触目地表现当时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自序〉里,曾这样谈到他的写作目的:

集腋为裘,妄续幽明之录(注2);浮云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这就十分明白地告诉我们,作者经年累月地创作《聊斋志异》,表面上虽然只是写些谈神弄鬼的故事,其实是借鬼神花狐来发泄对社会的“孤愤”!蒲松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清朝初年文网严酷,写东西若触犯了朝廷,轻则下狱坐牢,重则砍头掉脑袋。所以他只好以“寄托”的手法,用鬼神来表现人事,藉鬼怪来讽刺人世现象,为此他自己都觉得十分悲哀。

蒲松龄是怎样在作品中发泄自己的“孤愤”呢?

揭露社会黑暗,是《聊斋志异》的一个很突出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清朝时期,已处于穷途末路的阶段,当时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恶霸横行,平民百姓生活凄惨,这些在他的笔下都作了深刻的反映。

如〈促织〉一篇,写皇宫里盛行斗蟋蟀(当时称蟋蟀为“促织”),各级官员为了拍皇帝马屁,强令老百姓都要上交善斗蟋蟀。有个名叫成名的老实人,因交不出蟋蟀,被地方官吏勒索得倾家荡产。后来得到女巫的指点,他捕到一头强壮的蟋蟀,正想以此去交官差,却被九岁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儿子因惧怕父亲责怪,跳井自杀身亡。成名正在悲痛欲绝之际,儿子忽然复活过来,但灵魂却变成了一头凶狠善斗的蟋蟀,成名把这头蟋蟀呈献皇宫,才挽救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作品通过成名一家为交一只蟋蟀,备受灾难,几乎家破人亡的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抨击了贪官污吏的凶狠残酷。

再如〈席方平〉,写一个名叫席廉的平民百姓,无端被豪富恶霸害死。他的儿子席方平为了替父亲申冤,魂魄跑到地府去告状,但豪富恶霸已用钱把地府里的大小官吏,包括最高统治者阎罗天子都买通了,所以他不但四处碰壁而且遭受酷刑。但席方平百折不挠,英勇斗争。最后终于在“二郎神”的明断下,得以昭冤雪恨。这里写的是地狱里暗无天日的情形,实质上完全是现实中官吏贪赃枉法,人民含冤难申的投影。

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是《聊斋志异》的又一重要内容。蒲松龄一生多次出入科场,对科举考试的营私舞弊,试官的昏瞆无能,士子的种种心理等,了如指掌,因而写起来颇能一语中的, 切中要害。

如〈司文郎〉一文,写一个瞎和尚,能用鼻子准确无误地嗅出文章的好坏。但发榜后,他认为文章非常之好的王平子榜上无名,他嗅之恶心的文章,其作者余杭生居然高中金榜。于是,瞎和尚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目盲矣!”这就是说,那些主考官们不但瞎了眼,而且连鼻子也不通了,连文章的好坏气味都分不出了。这个故事借用虚拟的瞎和尚,辛辣地讽刺了判卷考官有眼无珠,不辨香臭。在他们那里,有本事的人落选,而没有本事的人却能金榜题名。

〈贾奉雉〉一篇,写具有真才实学的著名书生贾奉雉,屡试不第,于是闲愁无聊,想和考官开个玩笑。他把以往落榜试卷中最差、最坏的句子,连缀成文, 默记在心,再去应试,结果竟然一举夺魁。他自己大惑不解,又阅底稿,觉得不堪入目,强忍读完,衣衫已汗透,自感羞愧,无脸见人,所以“遁迹丘山”去了。在这里,作者以嬉笑怒骂的笔法,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作了猛烈的抨击。

《聊斋志异》中,还有许多篇章,描写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美好感情,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意义。作者写了不少人与狐、鬼、妖的恋爱,但在作品里,那些狐狸精、鬼魂、花妖等,都是可爱可敬的女性。她们不仅相貌美丽,而且不畏礼教闺训,敢于热烈大胆地追求爱情,对于压制和阻挠她们爱情的势力,不管来自哪里,都誓死斗争,直到最后胜利。在这方面,〈婴宁〉、〈香玉〉、〈青凤〉、〈瑞云〉、〈红玉〉、〈晚霞〉等,都是写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的精彩名篇。这些作品,肯定了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和行动,表现了对封建社会里受压迫最深的妇女的尊重,同时对封建婚姻制度作了嘲笑和鞭笞。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想像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它吸取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的优点,加以创新发展,获得了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效果。

蒲松龄具有惊人的想像力,他充分运用夸张、幻想、虚构的艺术手法,以谈鬼说狐、写仙描神的方式,来反映现实、塑造人物、传达理想,使全书五光十色、百态并作、扑朔迷离、无奇不有,闪耀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塑造人物时,他善于把幻想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结合起来,所写花妖狐鬼,虽是幻想中的形象,却又富有人的性情,并以人的世界为其主要生活环境。因而,尽管她们具有行踪飘忽、变幻莫测的鬼狐特点,却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情味,洋溢着芬芳的生活气息。在情节方面,它曲折有致、变化多端、波澜起伏、悬念丛生、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

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这一评价很高,也很中肯,十分精辟地指出了《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杰出成就。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开始并不为人注意。后来为征求意见,作品逐渐在朋友间流传。当时在朝廷任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又叫王渔洋,官位很高,文名也响,因是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和蒲松龄是邻县老乡,蒲松龄便把书稿也寄请他指正。开始,王渔洋看了数十篇,还提些意见,再寄还给蒲松龄。但后来他看这部作品写得太好了,很有些眼红,便提出愿以千金把书稿全部买去。

蒲松龄虽然穷困,但很有志气,不管王渔洋是朝廷重臣,更不问他出多少钱,就是不卖。蒲松龄还说:“此人尽管颇有学问,禀性风雅,但财主气太重了。我是土包子,跟他高攀不来!”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黄历正月二十二日,一夜鹅毛大雪,把齐鲁大地变成了一个晶莹世界。这天下午,七十五岁高龄的蒲松龄,要家人把他的靠椅搬到窗前,好让他欣赏那冰清玉洁的银白世界。他举目四望了好一会儿,觉得有点累,便闭上眼睛休息,没想到他眼睛这一闭,就再也没有睁开。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依窗危坐辞世了。

蒲松龄虽然写出了旷世杰作,但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生前没办法把自己心爱的作品变成印刷品。直至他去世五十年以后,《聊斋志异》才得以首次付梓,至于他的其他作品,则是一九五○年代后才广泛传播的。我们今天读到《聊斋志异》及蒲松龄的其他作品,从中获得极大审美愉悦时,真该为这些杰作居然没有散失而庆幸。(注3)
注1 这种演唱文学剧本,又称“俚曲”。
注2 “幽明之录”,是指南北朝时一部名为《幽明录》的志怪小说。
注3 主要参考资料:《聊斋文集》、《聊斋诗集》、《淄川县志》、吴祖缃等着《聊斋志异欣赏》。
转载自 正中书局《中国文学史演义》 钱念孙 着
参.元明清篇【第37 回】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吴敬梓傲骨讽儒林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话说在那茹毛饮血、结巢钻木的生民之初,人类对自己的由来、日月的运行、万物的生灭、四季的变化,都感到玄妙莫测;对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凶禽猛兽、生老病死,更是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他们认为在人类以外,还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在指挥、控制着一切,主宰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于是,一切自然力在他们心目中,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如太阳成了太阳神、水成了水神、火成了火神、风成了风神等等。

  • 日月嬗递,斗转星移。漫长的中国上古历史,经过以狩猎为主的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的商周时代。及至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解民情,常常派专人到民间采诗,以观风俗,知得失,治天下。
  • 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北府兵首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经过多次征战,俘杀拥兵篡位的桓玄后,东晋王朝大权实际上落到了他的手里。为了庆贺胜利,他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将军府大宴幕僚。众人筹觥交错,开怀畅饮,喝得有几分醉意时,刘裕让大家谈谈抱负和志向。
  •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了南北朝初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山水诗的兴起。在这之前, 虽然诗歌中也有描写山水的诗句,但都是作为抒情咏物的烘托和陪衬而写的,绝少有专篇吟咏山水的诗作。打破这一局面,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当首推元嘉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

  •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六年),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里,来了一位身材肥胖, 走起路来慢悠悠的新教授(其时称“国子博士”)。太学生们见这位新教授体阔腰圆,行动迟缓,憨态可掬的样子,都在背后暗自窃笑,以为他没多大学问。

    然而,这位胖教授第一天上课,就让学生们大吃一惊。他讲起课来,博贯古今,兼通百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妙语连珠,警策动人。不久,他就成为太学生们最崇敬的教授,大家都以能成为他的学生而深感荣幸

  •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十一月八日,天幕低垂,阴沉灰暗,地处边陲的柳州(今广西柳州)州衙,笼罩着深深的秋色。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蜷缩在衙内寝室的病床上,痛苦呻吟,气息奄奄。他虽然只有四十七岁,正当壮年,但生活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残,已使他面色蜡黄,骨瘦如柴,卧床多日,濒临死亡。

  • 人间世事,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一○五七年),也就是“二宋”兄弟同时考中进士之后第三十四个年头,又有一对兄弟携手进京赶考,同榜共举进士。他俩就是后来名震宋代文坛的大文学家苏轼和苏辙。
  • 中国文学史上,尽管才女辈出,代不乏人,如汉代有蔡琰、班昭,唐代有薛涛、李冶;但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却不能不说是才华盖世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不但词写得好,而且诗、文、书、画样样出色,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大都散佚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主要是收在《漱玉词》中的五十多首词。不过,仅凭这五十多首词,已足以使她不让须眉,千古不朽了。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当年苏辙为了感念巢谷,写下《巢谷传》,说他死于岭南。事到如今,人们很难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