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可能进入通货膨胀期

标签:

【大纪元11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唐佩君台北十六日电)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高长引述中国人民银行今年第二季说法指出,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若近月通胀走势持续,将可能又进入通货膨胀期。他说,中国宏观调控仅调节利率,但避开汇率大幅度调整,对经济过热、通胀压力恐难达到治本效果。

高长在中华经济研究院最新一期出刊“全球台商E焦点电子报”中分析中国可能陷入通胀期。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中国十月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再度走扬,较去年同期上涨6.5%,今年一月至十月CPI上涨率达4.4%。

高长表示,中国今年历经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股票市场及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旺盛活力,但物价却呈现逐月上涨的趋势。

他说,虽然部分原因是季节性因素,但中国采取多项货币政策,包括利率、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以因应物价上涨趋势,却似乎无法有效控制局面,显示其背景原因颇不单纯。

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食品价格持续上涨,会增加居民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高长认为,中国近几个月来的通胀走势若继续下去,令人担心会是继1985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5年二次通货膨胀时期后,第三次出现的通胀期。

为何货币操作未解决物价上涨?高长表示,这是因为紧缩性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中国不希望经济过热,但也不希望经济过冷,尤其地方政府一直有反弹力量,导致紧缩性政策未能贯彻;原因之二是筹办奥运会,中国为维持经济景气热络的形象,不愿意急促大幅紧缩。

第二是政策处方未能对症下药,中国在过去数月中,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共调整3次,累计分别调升0.81个及0.7 2个百分点;另存款准备金率调整3次,共调升1.5个百分点,这些政策就是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收缩银根、紧缩货币信贷、抑制通货膨胀预期。

高长强调,近年来中国经济过热问题持续不退,其实是宏观经济面临内、外失衡所导致。

他说,因为中国试图以利率、存款准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只能应对内部失衡问题,而外部失衡是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及通胀压力升高最重要原因,因此,避开汇率较大幅度的调整,对中国经济过热、通胀压力等问题,恐难以达到治本效果。

相关新闻
“东方之猪”挑战十七大与奥运
中国再升存准金率 法人:留意十七大后宏调
中国下一个出口大项:通货膨胀
【热点互动】中国到底通货膨胀了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