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简:从总理的亲民秀看“两会”政治功能的缺失

太史简

标签: ,

【大纪元3月23日讯】今年北京“两会”期间被造出来两大“看点”,一是温家宝一如往常的“亲民秀”;二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和提出的提案。

  在此且不谈温家宝有关政治的那些虚与委蛇的表态,仅就民生问题而言,他今年谈的话与去年前年谈过的大致相同,比如强调“解决民生问题,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和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就是他多年以来重复强调要大力解决的问题。但因中国缺乏官员问责制,这些承诺究竟兑现了多少,只能听当局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自己评功摆好。可惜的是,众百姓并未感到自己沾到这些政绩的点滴雨露,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于2006年已下降到30%这一指标,就说明就业问题在持续恶化。

  再来看“两会”代表的提案所反映的问题是否获得改进。应该说,“两会”代表提出的提案虽然未踩政治地雷(这是起码的“政治智慧”),但却都是应该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各地政府行政开支过于庞大,不少地方一边是兴建豪华办公楼,一边是贫困民众两餐难温饱,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还有有相当数量的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职权,动用公款,在职混取文凭,等等。

  教育腐败问题也是这次“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北京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被指名批评,指投资巨大,浪费惊人,学术腐败盛行,欺世盗名成风。代表们批评,这些名校上至院士、博士生导师,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这4所名校还利用优势资源派生出多个上市公司在股市圈钱,从中渔利。其大学精神、人文理念在追名逐利中不断丧失。

  上述问题并非代表们今年才发现,近些年不断有代表在会上就这些问题提出批评意见,更何况解决这些问题也不会动摇共产党的根基,只会帮助当政者挽救声望、巩固统治。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当局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多少诚意(或者是还有无能力解决)?从中国当局为粉饰开明形象允许“两会”代表有限度地在会议期间发表意见以来,有多少提案被郑重其事通过,但最后却沉淀于水底再也没了音讯?

  以教育为例,这个问题在“两会”上一直是代表们关注的老话题。笔者犹能忆起当年北大校长丁石孙要求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时的豪语:如果我们不重视教育,将来会成为千古罪人的!当时在野人士闻听此语,莫不欢欣鼓舞,以为以丁之身份,有此大力度批评,政府总该重视吧?但没想到,中国的GDP年年增长,教育方面的投入却始终未达到10多年前中国政府许诺的教育投入达到GDP总量4%的标准,距离联合国建议的6%之标准更是遥远。要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是多年来“两会”代表讨论的主要话题,但教育收费却仍然一年比一年加重。教育腐败更是日见其甚,不知伊于胡底。

  再比如中国民众缺乏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的问题,既是近些年来每年“两会”必提到的重头问题,更是政府总理信誓旦旦保证要解决的问题。但结果如何呢?人们年复一年在媒体上看到国务院总理不厌其烦地多次保证要关注民生,声称要拿出具体措施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于每年的承诺是否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提案的提出者,很少去想过这问题,媒体自然更是只字不提。

  于是乎,中国的“两会”就成了一场耗资巨大、场面壮观、专为政府首脑搭建的政治舞台,提案年年翻新,问题岁岁依旧。政治话题在中国受到严格控制,中国媒体因是喉舌,为“两会”捧场是职责所在;而外国媒体虽然知道连新闻发布会的提问都受控制,也只得报导如仪(否则没有“新闻”),所以每年的“两会”做秀还能热闹风光一番。但借用国内一位媒体朋友的话来说:每年“两会”,中国政府努力营造一片灿烂阳光,而记者却生活在不得不造假的一片黑暗之中。

──转自《华夏电子报》第184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梁京:温家宝的末世良臣心态
中国冤民正在雪上加霜的灾难中挣扎呼救
两会上访  广西环境维权代表北京被捕
两会爆“还政于宪”呼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